“汉服哪里是突然流行起来的,明明是当年那群披着被单转圈圈的小女孩儿长大了。”
近年来随着各类古装影视剧的热播,汉服这一“小众爱好”在抖音、快手、B站的推波助澜下,产业急速膨胀迎来高潮。
汉服这一新兴产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令人棘手的瓶颈。那么汉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市场?汉服产业链有多长?汉服经济圈又面临着哪些坎儿?
汉服产业急速膨胀 规模超十亿
我们将时钟拨回2003年11月22日,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行走在郑州的街头。路边的行人纷纷误以为这位男子是身穿和服的日本人。尽管受尽人们嘲笑,但王乐天始终坚持穿着自制的汉服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他的大胆与坚持引来了媒体们的关注,于是王乐天便成为了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见诸报道的人。
自2008年便开始研究“汉服文化”的中原汉服社团负责人李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2008年我们这一群因为传统文化而爱上汉服的人,在组织活动的时候都只敢将汉服带到活动场地以后再进行梳妆打扮,哪敢穿着它上街呀,人们会以为你是韩国人和日本人的。”
据史料记载,明清鼎革以后,满汉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经历了一个从剧烈冲突到长期磨合,再到逐渐融合的过程,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服饰。民间口口相传的“十从十不从”就是与剃发易服相关,其中一条就是“生从死不从”,意思是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穿汉服。
如今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古装影视剧的热播,让汉服的魅力得以重现,穿汉服逐渐成为了当今年轻人的一种风潮。
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多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
汉服多元化发展引发的消费升级
汉服文化的兴起也推动了汉服经济的飞速发展,从小作坊到品牌化发展,并快速的向饰品、婚庆、文化等行业快速辐射。
“一入汉服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汉服爱好者桃子(化名)向河南商报记者感慨道。桃子由于非常喜欢汉服的传统文化,刚毕业不久的她几乎把所有的零花钱都贡献给了汉服。
“我们汉服圈经常组织活动,有时一件汉服穿两次,拍拍照就想换新的。起初是放在二手市场去卖,用置换的钱来购买新的款式,时间久了圈子大了,就想做汉服租赁试试,反正自己也很喜欢。”桃子说道。
由于汉服开销巨大,桃子开始试水汉服租赁市场。桃子向河南商报记者介绍道,“汉服的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以前为了省钱我都是穿几百的,但是现在做生意了嘛,就想试试高端汉服。穿过几千元的汉服以后就知道一两百的汉服有多山寨了。”
同时桃子表示,“汉服热”也体现了消费升级,以前人们对配饰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汉服的珠宝首饰融合了传统錾刻、花丝、现代珠宝镶嵌技艺、烫花以及细工造花工艺,很受追捧。
桃子拿出店里自己最爱的缂丝扇子说道,“我这把缂丝扇在两万元左右,俗话说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扇上面图案的材质是竹子,将竹子制作的和丝线一样细,最后再手工制作一点点编。”随后桃子展示了汉婚新娘的发饰,造型十分庄重别致,银镀金的材质市面价格也要两万左右。
仅一套新娘发饰就要两万元,桃子为何要重金购买那么多不同款式的发饰呢?
一对选择汉服中式婚礼的新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现在的西式婚礼太多了,已经整不出什么花样了,无非就是煽情、秀恩爱、恶搞热闹一下。”对此,李杰也向河南商报记者讲解了周制、唐制、明制不同时期的传统婚俗,其中明制的凤冠霞帔最受年轻人喜爱。
李杰表示,除了西式婚礼高昂的场地布置费用,婚礼全程大家几乎都是在看司仪在台上说学逗唱,撑起整个台子。而在中式婚礼中,看的不是司仪,而是新人整个婚礼中的仪式,司仪只需要发号施令,去解释这个环节的名称和意义。传统婚礼中有很多区别于西式的礼节,有很多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
汉服经济圈背后的坎儿:仍属小众商品 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据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尽管汉服近年来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但2018年度汉服销售额在全年服饰总营业额中仅占比1%。由此可见,汉服的消费仍然只是兴趣爱好还未达到日常消费的程度。
大青衣品牌创始人杨霁钰表示,因为现在的汉服还不具备规模化发展的能力,相较于时装制作成本很高,但销量却天差地别。汉服仅一件样衣就要四千块,普通衣服打样也就几百块钱。汉服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所以成本很高,一般能力的厂家是不敢囤货的,汉服跟时装不同,并没有什么流行趋势,完全是靠炒作出来的。如果厂家囤货,一旦炒作不起来,囤下来的布料如果没有一个很厉害的设计师再次帮他二次创作,就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
面对这一难题,汉服行业兴起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模式,预售加线上限量、限时抢购。
打开淘宝店搜索汉服不难发现,大部分汉服销售链接上都标注了发货等待期。其中“清辉阁”这一汉服品牌最为特别,汉服圈流传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家店“上架不出手,下架求成狗”。
商家每年仅上新两次,春季一次,秋冬季节一次。每次上新前会打预告,告诉消费者上新时间以及下架时间。在此期间每个淘宝ID只允许购买一套,不同色的话,可以每个颜色各买一套。通常售卖时间仅持续24小时,时间一到便将下架,不再售卖。每次上新买的衣服都要等到第二年才能发货,最快也要等半年才能拿到衣服。据淘宝数据显示,每次上新他家的销售额在400万-600万之间。
李杰介绍道,这样的销售模式并不是为了饥饿营销,只是便于统计人数。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黄牛大面积囤货炒作价格,影响真正的汉服爱好者的购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汉服的制作工期长达半年到一年,基本上都是家庭式作坊发展而来的汉服店家,并未受到资本的垂青。没有自己的工厂、无法囤货他们若不限时,是无法保证持续供货的。
在汉服的产业化发展方面,李杰认为目前汉服的产业虽然经历了高速发展,但处于瓶颈阶段,暂时不会再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要说汉服的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谁也无法预料。真正喜欢传统文化的这一拨人,不管它的产业化如何发展,这一部分人仍会存在。只是说跟风的那一部分人,会随着发展褪去那么一部分。
李杰笑道,“现在的孩子们,对待传统节日的认知仅仅只剩下食物了。八月十五在现在的孩子眼里就是‘月饼节’,端午节是‘粽子节’其实我们国家很多传统节日的民俗是十分有教育意义的,应该传承的。”
李杰表示,汉服其实就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希望这件衣服可以作为一个载体,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件衣服,去了解它背后的,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吉倩倩 实习编辑 王红春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