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0%以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建设,发布218个项目清单……给民营企业“把脉”,为民营企业“撑腰”,近年来,我省做了不少事。
9月23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关于我省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专题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审议。
【本地】
审批服务事项,90%以上可在网上搞定
有人说,发展民营经济是城市建设的根本,民营经济强则城市强,民营企业好则城市好。
《报告》称,我省大力推进政府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0%以上,超过了国家要求的省级80%、市县级50%的目标。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5天以内,比国家要求的8.5天少4天,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建设,发布218个项目清单。
出台《河南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深化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征集供应链核心企业176家,启动河南省供应链产业基金。
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2个省定重点产业智能转型、改造提升。筛选532家企业进入“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库。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报告》也指出,在调研期间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民营企业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普遍感觉不够“实”,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得到缓解,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政治地位、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受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难以引来人才、留住人才。
【差距】
去年,浙江为民营企业减负1500多亿元,而我省仅为500亿元
除了省内,调研组今年1至2月份,还赴福建、浙江进行了考察。《报告》指出了我省与两省的差距。
《报告》称,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浙江提出,不管经济发展、转型到什么程度,民营经济始终是浙江经济的主力军。福建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期间,民营企业家安排在主席台就坐,一些没有政治身份的优秀企业家可列席参加地方“两会”。
在营商环境上,浙江“最多跑一次”已经落地生根,企业家反映,“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落到了实处,即使是外地人不用找关系,办事也非常方便。
政策支持上 ,以浙江为例,在降本减负方面,紧扣税费、用工、用能、用地等关键领域,出台4批政策达120条,仅2018年就减负1500多亿元,而我省2018年减负仅500亿元。
此外,在金融保障、企业服务、综合素质上,我省也与另外两省存在不小差距。
《报告》建议,下一步,我省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建立省委省政府注意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定期沟通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落实国家《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编辑:吉倩倩 实习编辑 王红春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