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商城县汪埠完全小学的老师有着双重身份:在白天的教室,拿起课本他们是严苛的老师;在夜晚宿舍,与学生同宿一室他们是慈祥的“妈妈”;在学校的餐厅,拿起勺子盛菜他们是勤奋的炊事员。
这只是商城县乡村学校的缩影。商城县教体局局长胡方成说,近年来,针对山区留守孩子多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他们合理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强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解决了农村子女上学难、上好学难的问题,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足不出村就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半夜给学生盖被子,对方一声妈让她感动又酸楚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商城县汪埠完全小学,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寄宿制完全小学之一,位于达权店镇汪埠村,距离县城30余公里,学校辐射周边5个行政村、3个教学点。
“四年级以上,离家远一些的学生,都在学校寄宿,年纪最小的9岁。”校长吴丽丽说,为了学生安全,在没有生活老师的情况下,全校老师在完成白天繁重教学的同时,夜里轮流在寝室陪寝。以上学期为例,学生347名,寄宿生达291人,16名教师轮流排班陪寝。
(吴丽丽教学生叠被子)
吴丽丽家在达权店镇,距学校两三公里,上初中的儿子平时由老公照看,她只有周末才回家。校园男生宿舍靠近门口的位置,放有一张教师陪寝床,吴丽丽大部分时间睡在这里。
“哪个孩子夜里踢被子,我们去帮盖好;哪个孩子梦里惊吓大哭,我们去轻声安抚;哪个孩子夜里上厕所长时间没回来,我们起身去看看。”吴丽丽说,有天晚上,一个孩子睡到被子上面去了,她想把被子从他身下拽到上面来,结果孩子迷迷糊糊地说:“妈,别弄,我不想盖!”那一刻,她心里既感动又酸楚:“孩子,此刻我就是你的妈妈!”
吴丽丽记得,有天早上6点开门出来,看见两位老师带着学生刘鑫从大门外回来,询问之后才知道夜里刘鑫发烧,陪寝的老师带着刘鑫打着手电筒去了村里的卫生室,守着刘鑫打点滴一直到早上。
引导学生们独立生活,从小养成好习惯
汪埠完全小学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老师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及生活上,都以关爱为出发点,力求弥补孩子们缺失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
吴丽丽说,学校热水全天免费供应,为培养孩子们好的生活习惯,夏天老师们督促孩子每晚洗澡、换上睡衣休息,换下来的衣服第二天早上洗好,晾晒在固定的地方。冬季阳光充足时,会组织孩子们晒被子;每两周叮嘱孩子们将床单、被罩、鞋子、毛巾带回去清洗,周一到校老师再帮他们将被子套好。一个学期下来,这些都变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学生们在叠“方块被”)
为了让寝室更温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扮靓“小家”。女生们用纸裁剪或折叠成各小动物,在墙壁上粘成可爱的笑脸、盛开的花朵、上升的热气球、游动的鱼儿、展翅的蝴蝶等。
“被子叠成豆腐块儿,被单铺的没有褶皱;牙刷、牙膏、牙缸摆成一条线,水瓶、水桶摆放整齐有序。”吴丽丽说,学校每学期举行两次学生生活技能大赛,评选星级寝室,效果非常明显。看着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每件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尽善尽美,老师们心里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
校长带队家访,解决学生家庭困难
留守儿童家庭各有各的情况,只有走进他们的家庭,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今年上学期,吴丽丽带着老师走访了57位学生家长,其中,有个爷奶带了三个孩子,家里连桌子都没有,孩子们写作业都是趴在床上,屋里光线也非常暗。
几个孩子都在上小学,爷爷说他们也不会辅导功课,对孩子教育有心无力。吴丽丽和同行老师当场拍板,以后每天放学辅导完孩子功课后,再让他们回家。
还有一次课前点名时,班主任发现离学校30多里的四年级学生许成应没有到校。孩子的父亲在外打工,电话联系不上,孩子的母亲精神失常。
吴丽丽和班主任老师当即决定骑摩托车去看看。摩托车骑了半个多小时,又步行了50多分钟,终于找到了学生家。接走学生后,担心他母亲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又接来他姥姥过来照看。做完这些,已经下午1点了。
在汪埠完小的办公经费里,每月都列有电话开支。吴丽丽说,老师每月会打电话将学生在校情况告诉家长,并且让学生同时也与父母说说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缓解孩子思念父母之情。
让老师们开心的是,孩子们的生活快乐了,学习劲头也就足了,汪埠完小的教学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学校的管理模式也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家长的肯定。
编辑:施尚景 实习编辑 王红春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