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爱心剧团和慈善团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31  浏览次数:58175
核心提示:她曾是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年度金奖擂主获得者。成名近20年来,她获得最多的荣誉,却和公益、慈善有关:爱心妈妈、河南好人、爱心慈善大使唱戏,还是唱戏;奔波,还是奔波。一大早驱车回到郑州的家,张艳红很疲惫。咱省一百多个县,我唱过来了。从2000年获


她曾是卫视戏曲栏目《梨园春》年度金奖擂主获得者。成名近20年来,她获得最多的荣誉,却和公益、慈善有关:爱心妈妈、河南好人、爱心慈善大使……

唱戏,还是唱戏;奔波,还是奔波。一大早驱车回到郑州的家,张艳红很疲惫。“咱省一百多个县,我唱过来了。”从2000年获得《梨园春》年度金奖擂主开始,张艳红几乎马不停蹄参加各种演出。“我也想停下来歇歇,可有几十口人等着我吃饭呢!”

救助孤儿、资助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办爱心剧团和孤儿艺术培训基地,组织和参加各种义演。张艳红把戏曲艺术送进了千家万户,也帮助一个个贫困孩子走出困境,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一)
一技之长

“打我记事时,父母就非常辛苦。我读初一时,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我就想学一技之长,给家里分担些困难。”1968年出生在上蔡县一个农民家庭的张艳红,兄弟姊妹9人,全靠父母挣工分和外出捡拾废品度日。为了帮衬家庭,张艳红在邻县一个唢呐世家学起了演奏技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张艳红付出了常人数倍的努力,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不仅让唢呐班的师长对她刮目相看,十里八村的乡亲操办红白喜事时,也都会慕名邀请她去吹上几曲。于是,16岁的张艳红提前“出师”了。“我想给家里多挣些钱,早早就开始了闯荡异乡的生活。”

在新密,张艳红吹了10年唢呐,只回家了3次。“挣钱最多的一个月是70元,我给家里寄回了65元。”每月5元生活费,是那些年张艳红给自己定的标准,其他的钱,她会如数寄回家去。

1992年,张艳红只身来到郑州打拼。夜晚,她会到商城遗址的城墙上听一会儿戏,并偶尔亮亮嗓子。她自己也没有想到,从没有学过戏的她经常博得满堂彩。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她开始在茶楼演唱越调、豫剧。这段经历,使她的舞台经验日趋成熟,还结交了很多戏曲界人士。

1999年,梨园春擂台赛红遍中原大地,上擂台,成为众多戏曲爱好者的梦想。2000年,登上擂台的她一鸣惊人,成为年度金奖擂主,并收获了至今无人超越的6000多点人气值。

(二)
感恩听众

“我不会忘记从梨园春走出来的那一天。是父老乡亲一票一票把我选出来的,我绝不会让大家失望。我要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送到千家万户,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张艳红感慨地说。

一举成名的张艳红的初衷是演大戏,但她最终的想法却是要办一个爱心剧团——从普通群众中招聘戏曲精英,给老百姓演他们想看的,唱他们想听的。

贷款80多万元,张艳红组建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爱心剧团,“豫剧、曲剧、越调,一团三个剧种。老百姓喜欢啥,咱就给他们唱啥。”

一次次下乡演出,剧团越来越红火。她还和过去一样,与演员同甘共苦。到一些偏远农村演出时,她就跟大家一起打地铺,撑帐篷……

有的人说:“艳红,你现在出名了,还天天给自己找罪受,你何必呢?”张艳红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每天看着孩子们开心快乐我就快乐,群众听了我们的戏笑逐颜开,我就会感到无比欣慰。”

(三)
成就梦想


在张艳红郑州的家里,至今每天还有十几口人在吃住。他们分着“男生宿舍”“女生宿舍”住在一起。是买不起房子?“不是!”张艳红坚决地答道,而是她和她的剧团挣的钱,还有更大的用途——圆一个个孤儿的梦想。

成为金牌擂主后,采访张艳红的新闻媒体渐渐多了起来。记者们发现,在她的家里,经常有八九个大大小小的孩子……

1988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张艳红外出演出时,看到桥头旁聚集着一大堆人,好奇地挤进去,她看到地上有个裹着一个脸色黑紫、奄奄一息婴儿的包裹。她挤上前用手轻轻动了一下,婴儿微睁的小眼几乎连眨也不眨。张艳红连忙把可怜的小生命抱进怀里,抱回家中,买来了奶瓶和奶粉……经过她精心的喂养,婴儿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如今,她已在张艳红的培养下,成为剧团的演员,并已成家立业。

小峥只比张艳红的儿子大了两天。他是张艳红在新密吹唢呐时邻居家的孩子。当时,小峥的母亲由于营养跟不上,生下来就没有奶水,张艳红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一边,把乳汁让给小峥先吃……

如今的张艳红,在打理剧团的同时,还贷款建起了孤儿艺术培训基地,先后招收了40多个6到16岁的孤儿和贫困子女免费学习戏曲演唱。“这些孩子都要吃要喝,我不想办法多唱几场多挣一些钱,能行吗?”张艳红笑着说。

令张艳红欣慰的是,她资助的那些孩子中,有3个已大学毕业,还有3个在部队服役。“看到他们为国家做着有益的事情,我心里挺自豪的。”

除了这些,张艳红每年还会拿出几乎占自己一半的收入用于资助贫困家庭的应届大学生和失学儿童。河南豫剧大家柳兰芳提起张艳红时,这样说:“艳红这个孩子我认识20年了。她是一个能吃苦、直性格的人;是一个爱帮助别人、尊老爱幼的人,可以称上德艺双馨。”

作者:记者刘向东 通讯员王新伟
编辑:河南商报 苏正豪
来源:大河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