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能救人命”
“学医,能救人命。”谈起学医的初衷,高考前的一场中毒性休克经历让朱翠玲记忆犹新。在死亡线边缘徘徊的经历,以及面对重病时无能无力的切身感受,让朱翠玲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1992年,朱翠玲研究生毕业,正式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医生。三十余年来,朱翠玲怀着对医学的崇敬之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如今的她已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匠心磨砺的医学之路。这些年,形形色色的疑难杂症给朱翠玲带去了辛劳和汗水,更带去了医术的不断积累与精进。在朱翠玲看来,学习就如同心跳,一刻也不能停,只有学得早、学得精、学得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义务。
在临床用药上,朱翠玲坚持方精药简,用最简单的处方解决内科疑难杂症。“经方具有药味精当、配伍严谨、作用明确、禁忌清楚、疗效确切等特点。面对复杂的疾病,常常只需三五味、七八味药即可成方。经方的特点是方子小、药味少、药量重,疗效好,价格便宜,七服药常常只需100多元。”朱翠玲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还要有一颗医者仁心,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尤其是为贫困患者减轻医药负担。
“医生的胆量是病人给的”
信守道义、求真务实、愉快沟通,待病人如知心朋友,无愧于病人的选择和信任,这是朱翠玲的从医之道。
2016年,一位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因严重的冠心病被送到了河南中医一附院心内科四病区。“入院时患者出现严重的胸闷、呕吐症状,全身大汗淋漓。”朱翠玲向记者介绍,当时立即对患者采用了西医常用治疗手段,并做了冠脉造影。因患者冠脉狭窄仅60%,没有放支架,结果患者还是反复胸闷、呕吐,病情极不稳定。
拿着病危通知书的病人家属拉着朱翠玲的手说:“我们就是冲着中医治疗来的,说啥您也得让病人试试,就算不成功,我们也没啥遗憾了。”听着病人对自己的希冀,朱翠玲泪水涟涟。她一边安慰家属,一边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抢救。她判断患者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她运用经方进行加减,经过十几天的治疗,最终,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
“我当时承担了巨大风险,如果患者抢救不回来,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医生的胆量是病人给的。我个人风险再大,为了患者也值!”朱翠玲说。
作为资深中医专家,朱翠玲始终坚持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三十多年来,朱翠玲低调工作,潜心临床,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医理论、临床、科研及学术上不断学习研究。此外,无论工作再忙,诊治任务再繁重,朱翠玲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应邀参加一些单位和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健康讲座,免费向公众讲解有关经方、心脏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