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
城市

江南棉纺人入郑造就一座纺织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17  浏览次数:13066
核心提示:大河报讯 一张硬板火车票,一列绿皮火车,看到郑州市中原区国棉三厂生活区一面墙上的这几张图画会勾起很多郑州老纺织人的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一万多风华正茂的青年棉纺人才从上海、无锡、南通、常州等纺织厂引进到郑州建设纺织城。最终







大河报讯 一张硬板火车票,一列绿皮火车,看到郑州市中原区国棉三厂生活区一面墙上的这几张图画会勾起很多郑州“老纺织”人的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一万多风华正茂的青年棉纺人才从上海、无锡、南通、常州等纺织厂引进到郑州建设纺织城。最终,一座新型纺织城建立了起来,他们也留在了这座城市,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员。

 4月12日上午,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郑州市中原区国棉三厂生活区,这里有一堵墙,每个路过的“老纺织”人,都会驻足观看,看了一遍又一遍,因为这堵墙真实描绘了他们的峥嵘岁月……

第一幅油画描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要把郑州建成六大纺织基地之一的事。第二幅画是3张硬质火车票,分别是无锡到郑州、南通到郑州、上海到郑州的硬座火车票。第三幅画是一列上海到郑州的绿皮火车。

“上海到郑州的火车硬座票价是17.6元,1956年2月,我们全家就是坐着绿皮火车坐了20多个小时从上海到郑州的,从此一辈子扎根在了郑州。”91岁的郑州国棉三厂退休职工周林娣操着一口浓重的上海话说。她是地道的上海人,1956年2月,她27岁,当时,她在上海国棉十厂上班。她在上海上班时,厂里动员优秀员工到郑州建设纺织城,她二话不说就报了名,为了表示自己扎根郑州的决心,她和丈夫一起把5个孩子和她的母亲一起带到了郑州。

周林娣说,当时郑州国棉三厂周围很荒凉,建设路还是条大深沟,“没想那么多”,她就和同来的9名同事投入到了火热的生产中,从此,她再没离开过国棉三厂,直到退休。说到来郑州几十年的生活,她说:“不后悔,很开心”。

墙上的文字说明显示,当时有1万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离别故土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来到郑州,投身到郑州纺织城的建设中。最后一幅画是3位纺织女工在细纱车间干活的情景。

 “郑州西郊棉纺路的历史,就是几大棉纺织厂从建设到辉煌的历史,而从江南过来的一万多名纺织人才为几大纺织厂的兴起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把他们当时来支援建设郑州纺织城的故事描绘在墙上,就是为了铭记他们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原区棉纺路办事处三棉东社区工作人员孟秀兰说。

记者: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周广现/文  白周峰/摄影
编辑:河南商报  郭爽
来源:河南商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