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可
河南商报记者 宋亚猛/摄
朱小可今年30岁,已经在茶行业摸爬滚打了16年,是茶叶市场年轻的“老人儿”。“是茶叶选择了我。”总结以往,朱小可这样说。现在,朱小可已不再是单纯的“茶叶批发商”,而是“行业服务者”。
缘起云南
14岁跟着叔叔入了行,细心善学成了骨干
初二没上完,14岁的朱小可就去云南昆明做茶叶生意的叔叔那里帮忙。他最初的主要工作是做饭、扛货、库管。
到昆明那天,叔叔给朱小可泡了一杯普洱茶,那是他第一次尝到普洱茶的滋味,他甚至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形容这股味道。“后来知道了,这是甘、滑、醇、厚的滋味。”朱小可说,“当时叔叔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这是普洱茶,记住了。”
朱小可是个细心的人,肩膀扛着百十斤的茶叶,耳朵却忙着听销售人员谈合作、讲茶叶特点,心里默默地记下。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他终于转到了销售岗,不到一年,就成了店里的销售骨干。
2005年,一支由120匹骡马、43位赶马人和27位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云南进京大马帮”打算重走4000多公里的马帮路,再现300多年前云南普洱府奉命贡茶进京的历史盛事。“我很幸运,成了昆明这一站的接待人员之一。”朱小可说,“那段经历让我对普洱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我了解了更多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也是我后来为什么坚持要做茶行业的原因之一。”
2005年年底,16岁的朱小可决定自己单干。用仅有的4万元盘下了一家门店,在市场大环境不错的前提下,朱小可的生意很快做了起来。
转战郑州
渡过两次难关,也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昆明干了两年,老家商丘的朱小可有了回河南发展的想法。“路过郑州,刚好看到郑州北茶城在招商,我就现场交了押金,筹备开店。”
2007年7月份之后,茶叶市场不景气,普洱茶市场也有了一些变故。用朱小可的话说,“被炒到顶峰之后,像是气球一样爆炸了。”原本123平方米的店面压缩到了74平方米。2009年,市场50%的店面都空了。
当年,铁观音火了,很多店为了维持下去,都开始卖这个品种,生意渐渐又维持了下来。“说实话,还是因为客户对我比较照顾和信任。”朱小可当时作为茶叶市场最年轻的老板,在普洱茶行业的口碑却是顶好的,他的店茶叶品类全,且质量稳定。
到2012年,朱小可开了在郑州的第二家店。2014年,朱小可迎来了在郑州的第二次挑战:茶叶市场拆迁。市场拆迁,必然会面临顾客流失的问题。在新茶城还没有开业的时候,朱小可为了笼住客户,就在茶城不远处租了一栋六层高的楼房,顶层用来做员工宿舍,一楼、二楼是仓库和茶室,三楼做了免费开放的餐厅,只要顾客去,就能享受免费吃饭的福利。两个月的时间,餐厅花了30多万元,“但就是因为那年的坚持,接了很多超大型客户。”
同时,为了稳固上游,朱小可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自己的茶厂。“我那时候已经意识到,如果在行业里没有别人撼动不了的东西,生意会很难做。”
长久立足
走一条更彻底的“品牌化”道路
茶厂初期,是给别的品牌做代工,保证茶厂的基础开销和运转。朱小可清楚,想要长久立足就必须走“品牌化”道路。
但是跟别的主做品牌代理的商户相比,朱小可的“品牌化”之路走得更彻底,他想要的是把自己的店经营成一个能够提供“品牌定制服务”的品牌,从源头供应、加工到包装设计等渠道,全部打通。“成为普洱茶品牌定制专家。”这是朱小可的目标。
2015年,他注册成立了河南大茶仓商贸有限公司,这又是一次新生。
“收春茶、秋茶的季节,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开着车在山路上,两年多的时间,几乎跑废了一辆车。云南有名的茶山都跑了一遍,其间还得不断挖掘新的产地和山头,寻找新产品,与近千名茶农建立联系。”朱小可说。
此外,产品加工、评审等环节,朱小可都需要一步步完善、稳定合作。“有很多新入门的同行,对茶是外行,不懂选料、包装、推广定位等,我们既然做的是品牌定制服务,负责的态度就要一以贯之。”
目前,河南大茶仓服务的客户已达上千家,覆盖了河南、山东等地。“品牌化一定是未来茶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是提前把该做的事儿做好了。”朱小可说。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郝楠楠
编辑:河南商报 郭佳慧
来源:河南商报编辑:河南商报 郭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