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人间最美是清欢 人生不幸有别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24  来源:大河报  浏览次数:14955
核心提示:据台湾媒体23日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因病去世,享年65岁。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林清玄著作等身,出版作品逾百部,和已故的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的作品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成为读者熟悉的散文大家。在人生的最后两年时光里,林
据台湾媒体23日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因病去世,享年65岁。

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林清玄著作等身,出版作品逾百部,和已故的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林清玄的作品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成为读者熟悉的散文大家。在人生的最后两年时光里,林清玄两次来到魂牵梦萦的河南,他说:“来到河南,把心里最后一块拼图拼上了,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


两次到河南夙愿终得偿


“这次来河南,把我心里面的最后一块拼图拼上了,可以说是完成了我多年的夙愿。”2017年9月24日,台湾散文大家林清玄来到郑州分享写作经历和感悟。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河南,他自言“对河南一直心向往之”。他说,自己的先祖最早就生活在河南,因为战乱南迁到福建,之后迁居台湾。由于来之前患上了肌腱炎,为了不影响这次河南行还特意做了20天的复健。

p28_b


林清玄还到访了河南博物院、少林寺,感叹道:“河南的文化太深厚了,在参观过程中我心里一直充盈着满满的感动。”他希望2018年能再来河南看看,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


2018年4月,林清玄如约再来,出席新乡市全民阅读活动,并做了专题讲座,与中学生对话。当时,有学生提到“现在课业负担太重,没有时间看书”,林清玄说,看书的时间肯定会有的。他谈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他在睡前一定会抱着一本书,这个习惯已经有几十年了,“一定要读到触动我的一点才会去睡”。


河南作家冯杰和林清玄有过几次交集。十多年前,冯杰的散文《九片之瓦》获第十三届梁实秋文学奖,林清玄先生是评委。“当时,林清玄谈的散文标准‘文字优美,境界高超,观点独特,情感丰润’,让我深受启发。”冯杰说。


2018年春,冯杰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是林清玄先生。他回忆道:“电话里林先生很谦和。我说别人可以不去比干庙你不能不去,那是林氏的源头。他说以后会到河南各地走走,感悟中原历史的博大丰厚。”


遗憾的是,林清玄想再到河南走走的心愿没能达成。


作品追求美和爱他把美文留人间


林清玄出身于贫寒农民家庭,在他之前,家族是十代农夫,多不识字,但家族宗祠一直挂着牌匾“耕读传家”,正是这个“读”字启发了他,在八岁时便立下了当作家的人生志向。


林清玄回忆,初中以前就读了中国大部分经典和西方经典,有一天突然疑惑:“课外书那么好看,为何课本的文章那么难看呢?”他决心将来让自己的文章进入课本。


为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在14岁时还毅然离家求学,半工半读,自己赚钱读高中、大学。林清玄出版了300多部作品,被收入小学、中学到大学教材的文章共有26篇。


50多年写作生涯中,林清玄每天坚持读书和写文章,小学每天写500字,到了大学每天写3000字,“日后这些文学积累都沉到心里、融进生活了”。


林清玄在郑州还分享了五点写作秘诀:要训练感情,有真感情才有好文章;创造独到的观点,把名字遮起来把文章拿出来看,能让人知道是你的作品;写作者必须是一个生活家,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懂生活;要是一个思想家,有独到的价值观、浪漫精神,形成完整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思想;要不断地写作,让你的手跟你的眼睛、心连成一线,达到心手合一,在想到什么时可以精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提及林清玄的散文,人们的第一感觉是“美文”,他的那句“人间最美是清欢”早已是流行语。其实在这些清新文字背后,蕴含着他一直坚持的写作理念:“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人都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更高的思想,我的作品也一直在追求美和爱。我是受着挫折长大的,但并不把挫折写在书上,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把最美好的创作出来。”


恬淡自然、蕴涵禅意,林清玄的散文能让读者读后感受到平静安详的力量。


面对郑州一位常感到孤独、困惑的文学青年,林清玄开导说,独行者必有独醒,孤独行走的人,内心一定有自己内心的清醒,孤独的人要在世俗生活中,要保持浪漫的、理想的、觉悟的自我省察。


尽管早已著作等身,林清玄当时并没有封笔的想法。他说:“最高的山和最深的海我还没有抵达,还要不断地追寻生命力的更高境界,不断地探寻内在的心灵世界,和读者分享我的人生体会。我希望一直写下去,写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2018年12月,林清玄的最新散文集《人生幸好有别离》出版。书中篇章,大多与“别离”有关。“生死离别”为人生大事,是每个人难以逃避,又常常充满困惑的论题。篇章中“幸好”这一立意,传达了他面对别离时“既感伤又豁达”的态度。


作者: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文 许俊文/摄影
编辑:河南商报 张路
来源:大河报

商报网自宣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