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觉
视觉

企业来河南村设加工车间?残疾贫困户坐轮椅上就能把钱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21  浏览次数:1998
核心提示:  有啥困难给我说。参加扶贫后,这句话成了李晓华的口头禅。在他的帮助下,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的餐饮服务已叫响一方。如今,他为把河南村建成内乡县的假日休闲村而努力。  他花1个月时间走家入户,找出村里的短板  今年44岁的李晓华,是河南省审

  “有啥困难给我说。”参加扶贫后,这句话成了李晓华的口头禅。在他的帮助下,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的餐饮服务已叫响一方。如今,他为把河南村建成内乡县的“假日休闲村”而努力。

  他花1个月时间走家入户,找出村里的“短板”

  今年44岁的李晓华,是河南省审计厅派驻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的第一书记。

  以前,河南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有贫困群众74户、贫困人口166人。在河南省审计厅的帮扶下,河南村从偏僻的山脚下整体搬迁到S249旁,并于2016年摘掉贫困村帽子。

  俗话说,攻城容易守城难,扶贫更是如此。摸清穷根,才能对症下药。2017年,李晓华刚到河南村,花了1个月的时间走家入户,跑遍了全村12个村民组的每一户。

  通过走访,李晓华找出了河南村的“短板”:扶贫产业基础依然脆弱。在他的带领下,河南村依托“近县城、邻省道”的区位“小优势”,打造特色休闲产业。

  他沿着省道徒步做调研,渐渐找到了“商机”

  驻村之后,一趟又一趟,李晓华沿着省道徒步进县城。他是在做调研。一路上,他和百姓谈心,和过往司机聊天。通过调查研究,李晓华了解到了过往司机在当地就餐、购物、加油等规律,也渐渐掌握了内乡县城居民出县城休闲、娱乐、餐饮的习惯,找到了“商机”。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李晓华决定利用河南村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餐饮等沿路服务业。很快,河南村的餐饮服务业崛起,不仅带动20多户群众从事蔬菜种植、购销,户均月增收6000元以上,还带动10多名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

  村两委还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农产品销售,组织农民把当地出产的橘子、红薯、南瓜、冬桃及各类果蔬收拾干净、整理包装,方便过往司机、游客和城里人购买。

  与此同时,李晓华和驻村队员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和老乡联谊会、恳谈会等形式,宣传河南村的绿色发展理念,吸引在外务工、事业有成、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回村兴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以朝阳沟生态园为首的13家餐饮实体店落户河南村。其中,朝阳沟生态园可容纳300人就餐,并可举办各种礼仪、会议等活动。

  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周到的服务,不仅吸引过往司机、游客就餐、歇脚,还引来了县城居民纷纷前来游玩。如今,河南村的餐饮服务业已叫响一方。

  他带动村民种植水果,要把河南村变成“假日休闲村”

  李晓华致力把河南村建成内乡县城的“假日休闲村”。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带动群众扩大冬桃、软籽石榴等生态产业,目前种植园面积已累计发展到800多亩;他积极对接国家项目,争取资金160万元,硬化了村西丘陵区的8公里生产路,带动邻村群众也发展软籽石榴,形成规模效应。

  水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保鲜设施却不够,2018年8月,李晓华利用第一书记专项经费50万元,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的冷藏库。

  短短一年时间,李晓华帮助河南村筹措产业发展资金210万元,建成新上马脱贫增收项目9个。

  此外,河南村还挂靠阿里巴巴等电商集团,营建电商平台。县里的造纸龙头企业仙鹤纸业在河南村设立加工车间,吸纳贫困户劳力、留守妇女等20人就业。残疾贫困人员李占生说:“想不到坐在轮椅上的我还能当个产业工人。”据了解,他现在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

记者:河南商报记者 吴智星
编辑:河南商报 郭爽
来源:河南商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