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案例:因几袋过期水饺被罚5万
该县食品安全监管另一个“杀手锏”就是严管重罚:实行有案必立,立案必查,查案必结,对发现的案件零容忍。两年多来,共罚款1100余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案件就多达70余起,移交公安机关7起。
在叶县街头,但凡是做食品生意的人,都知道有超市因为一盒果冻或几袋饺子被罚了5万元的事。
12月4日傍晚6时许,天已擦黑,记者来到叶邑镇“新合作超市”,1800平方米的超市宽敞明亮。食品与非食品分类标示、分柜放置,摆放得整齐有序。货架的显著位置上,贴着二维码等能证明食品合法来源的“身份信息”。超市还设置了清真食品专柜以及临近保质期食品专柜。“印象中,农村超市环境设施质量差,假冒伪劣商品多,没想到四五年没回来,变化这么大!比大城市甚至国外的超市还要好。”现场,记者看到一名中年男士正拿着手机扫码,准备买瓶装水。经交谈,得知该男士姓张,前两天刚从北京返乡。看到货架上整齐地贴着二维码,“忍不住扫扫试试”,张先生笑着说,家乡超市的变化让他惊叹。
这家超市的负责人叫张银安。早在2007年7月,他就开起了叶县叶邑镇第一家超市。“刚开超市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东西摆得一盘散沙,想着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后来,县里的执法人员来查,还真查出了问题。”张银安记得,那是2016年3月,执法人员在对超市食品抽检中发现,有1个批次的凉拌拉皮“菌落总数”超标,要处罚5万元。“当时不服气啊,全县都这样,非得罚我吗?”张银安说,当时执法的同志跟他讲,现在处罚是为了帮助超市更好地发展,如果整改好了,效益自然就上去了。“我一看这阵势是认真了,那就认罚吧。”张银安说,处罚之后,县食药监局不断地派人现场教他食品怎么摆放、即食食品如何加装防护罩以及如何升级改造设施设备,确保低温存放食品设备达到存储温度要求等。
夏李乡“新世纪生活广场超市”曾因出售一袋过期速冻水饺被罚款5万元,该超市负责人王亚芳对此记忆犹新。2016年4月的一天,有消费者向叶县食药监局举报,在该超市买的一袋饺子过期了,执法人员赶到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冰柜里还有同批号的几袋水饺,总货值100多元。执法人员向超市作出了5万元的处罚决定。
据当时带队执法的叶县食药监局副局长王迎信介绍,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像以上这两种货值只有100多元的情况,要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这是为了提醒经营者以此为戒,守法经营。
叶邑镇老鸦村“骐顺达生活广场”超市负责人朱培广说,去年,因为一盒果冻过期,他也被罚过款,“吃过亏就会考虑规范管理,再不敢出问题了”。
环境升级:规范经营,生意就好做
整改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实惠,这让叶县食品经营单位和餐饮单位的经营者都看在眼里。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观念在悄悄改变。
“整改规范以后,员工比以前轻松多了,因为每天流程都是规范的,一货一登记,啥时候货物该下架看看登记表就清楚了。”朱培广说,“老百姓到我这儿买东西很放心。”
张银安对此深有同感。“现在我这儿成了市、县示范店,别的店都来我这里学习。”他说,没有整改前,只要听说执法人员要来检查,就赶紧招呼店员收拾,而现在365天都一个样,“不管谁来检查都不慌乱。”
张银安说,经过规范整改,他的超市每天客流量达1400多人次,比以前每天800人次几乎多了一倍;以前,每天能卖1万多元就不错了,现在平均日营业额能达3万多元,节假日期间每天平均接近5万元。
如今在叶县,像张银安一样因规范经营获益的人越来越多——执法部门从严管重罚到指导规范,促使商户之间比学赶超守法经营,进而带来财源滚滚,三者之间形成的管理闭环效应让众多商户尝到了甜头。今年7月,经过一系列检查验收,该县32家大型综合性超市被评为“食品经营示范店”。
如今,叶县的餐饮单位经营者之间也开始了“比赛”。
叶县食品安全示范街叶公古街“瘸子烩面”餐馆负责人樊晋山说,他在这条街开店6年多了,见证了这条街上的餐馆后厨从曾经的气味熏天、不见天日,到如今207家全部改成明厨亮灶,如今,这条街已成为河南省首条明厨亮灶示范街。“刚开始让改造也很抵触。去年店里升级装修,县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来帮忙指导,当时有个副所长帮着抬玻璃,手上还被割了一个口子。”这让樊晋山感到,执法部门不是来“找事儿”,而是真心帮助他们。
在该餐馆后厨,因为正赶上饭点,厨师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整个操作间干净敞亮,各种食品原材料收纳入盒,加贴标签标识,分区分类摆放,毛巾分色使用,清洗水池分类明确,就连指甲剪都清晰地标注了每一个使用者的名字。樊晋山说,现在店里经过明厨亮灶等一系列升级后,翻台率明显提高。据他了解,现在叶县的餐饮企业经营者都主动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整改规范,“大家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为了扩大“战果”,叶县食药监局在商户间开展了“点对点观摩”活动。刘国平说,通过示范店带动引领和观摩活动,一方面有效引导消费者“看牌消费”“用脚投票”,倒逼餐饮单位重视食品质量;另一方面也让商户们实地感受到谁规范经营谁的生意就好做,不再觉得整改规范、提档升级是增加额外投入,“找麻烦”,而是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从思想深处愿意去改、主动去改。
“严管重罚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都规矩守法。”刘国平说。为了让商户规范经营入脑入心,局里每周一下午开设“人人为师大讲堂”,提升执法人员素质。此外,刘国平还开办“局长下乡巡回课堂”,每次一讲就是两个小时。有时因为讲的案例太生动,以至于听者赶紧给家人打电话催促下架不合格商品。截至目前,巡回课堂已举办了80余场次,培训人员2.5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商户掌握了守法经营的法律法规。
记者手记
叶县密码:舌尖上的安全源自精细化监管
严格执法,当然离不开好的执法环境。
“在叶县,无论处罚哪个商家,都有可能找关系托人情给执法者施压。一包过期辣条罚5万元,这在全国也少有。如果被处罚者都托人说情,那么工作还怎么开展?”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说,起初有人因利益被触动了,就开始告“黑状”、诬陷。他就跟纪委的同志说,叶县食药监局是新单位,单位负责同志又想把这些工作做好,必须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如果“黑状”告得多了,会挫伤刘国平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班子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严执法就会落空,所以必须顶住这些压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我和县长带头都不说情,我要求其他县领导也不能说情。”古松说。
叶县县长徐延杰,在平顶山市和叶县工作多年,同学、朋友非常多。“每每遇到有人来说情,我就会说叶县食品安全监管好不容易有了好的开端,你这一打招呼,整个行业工作就不好做了。”徐延杰说,“规则一乱,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他一个招呼不打,因此现在也没人找他打招呼了。
刘国平作为县食药监局负责人,找他说情自然成了家常便饭。在叶县,记者遇到了刘国平的一个老家亲戚。说起刘国平“不讲人情”,他给记者看了几条短信。这些短信发送于今年8月11日15:22到15:35:“俺村卫生所检查针管17具过期、苦参洗液52瓶是国药准字无发票”“你打个招呼算了”。
15:38到15:40,刘国平连回四条短信:“我得给办案人员尊严”“不能一找人说情就算了”“我平时要求他们(执法人员)严厉得很”“查住我的亲戚就不一样了?”
“当时看到回信,心塞!”刘国平的这个亲戚说。不过,后来看到县食药监局在执法中一视同仁,他也就慢慢理解了。
在任县食药监局局长之前,刘国平在乡镇领导岗位上工作了14年半,他所在的田庄乡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他也因此被称为“蔬菜书记”。到食药监局工作几年来,刘国平的微信昵称仍然叫“绿色梦”,他希望叶县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能不断完善,行之有效地推行下去,实现他心中真正的绿色梦,就是让全县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食品。
除了为执法创造环境,叶县县委县政府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大力支持。
2015年11月,食品药品体制改革重新组建,叶县对原食安办、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进行职能整合,组建了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县也从“两乡一所”配置调整为“一乡一所”配置,18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基层派出机构。据古松介绍,该县还在乡(镇、街道)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553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食品药品协管站和食品药品协管组织,配备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这些人员工资全部由县财政发放”。
“2016年,县里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了1000多万元建设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古松说,这个项目被省食药监局确定为全省第一批五个县级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之一,总投资近3000万元。该项目投入使用后,不仅能够满足叶县当地食品企业和食品监管需要,而且能为周边市县的食品企业和食品监管提供检测服务。
现在,叶县食品安全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对此,叶县县委县政府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古松表示,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落到实处,举全县之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徐延杰说,最近刘国平在微信上汇报相关工作,他在回复后又专门给他发去了四个字:戒骄戒躁。他说,叶县食品安全工作不仅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而且必须严把质量关,把精细化监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牢牢筑起食品安全防线。
来源:大河报
作者: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庞瑞妍王超李红汛文张琮摄影
编辑:河南商报 孙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