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巨大争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7  来源:大河报  浏览次数:11684
核心提示:根据人民网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
 

根据人民网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消息宣布后引来多方质疑,质疑的内容集中于该项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必要性和安全性。有专家表示,“基因编辑婴儿”的做法不仅仅是激进,更是冒失,CCR5的基因即使被敲除,也无法完全阻断艾滋病毒感染。从伦理上讲,在CCR5基因编辑不能保证100%安全的情况下,坚决不可以用于人体。国家卫健委26日要求广东省卫健委认真核查。

    
报道称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贺建奎目前不愿回应

    
这次编辑峰会于2018年11月27日~29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香港科学院在香港联合举办。

    
据悉,研究人员们在受精卵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CCR5基因进行了修改。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人体所需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理论上,如果这个基因出现变异或缺失,就有可能关闭HIV病毒入侵人体的大门,也就是说,基因编辑后,婴儿能够天生免疫艾滋病。

    
报道称,贺建奎还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贺建奎持有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7.42%的股份。瀚海基因26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们也是今天刚看到些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这个项目跟我们公司没有关系,不是在我们公司这边进行的,所以并不清楚。”

 
截至目前对于此次诞生婴儿的其他具体信息贺建奎仍未做出更多回复。“现在贺教授不接受媒体采访,过几天统一回应。对于此例研究,更多信息不能透露,这个实验不是因为母亲有艾滋病,也不能透露婴儿是在哪个医院出生的,因为个人隐私不能说太多。”负责贺建奎媒体的负责人陈远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国家卫健委要求核查深圳市启动调查和美医院否认与此事有关

    
国家卫健委26日回应称:11月26日,有媒体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报道。我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微博@健康深圳26日晚些时候发布声明称,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

    
根据相关网站披露,这项临床试验已经通过深圳一家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批。

    
不过,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随后否认与基因编辑婴儿一事有关,称正在调查。一位不久前从该院离职的员工质疑,基因编辑婴儿审查申请书签名或是伪造。深圳和美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事件还在进一步的调查当中,可以肯定的是,这对儿双胞胎不是在我们这边出生的,也不是在我们这边做的。”

    
根据央视记者最新消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并未按要求进行备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也已于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南科大:贺建奎已停薪留职,项目违背学术伦理

    
由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带领团队完成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项目引争议。26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官网发布情况声明,称贺建奎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对于其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学校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通告称,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对于贺建奎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南方科技大学严格要求科学研究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和遵守国际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学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122位科学家联合声明:强烈谴责“基因编辑婴儿”

    
122位科学家在新浪微博“知识分子”账号上发布联合声明,对“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强烈谴责。

    
这条联合声明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据人民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微信公众号、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新闻多看点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伦理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工作。医疗卫生机构未设立伦理委员会的,不得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工作。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并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登记。

    
深圳市参照该《办法》对省级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相关职责要求,建立了“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已开展“从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医疗卫生机构已设立伦理委员会的备案工作”。

编辑:河南商报 王凡
来源:大河报
微信图片_20181115143655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