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李白跑地球”的新闻引起外媒关注。“李白跑地球”是个啥?难道“浪”起来谁都撵不上的李白穿越了?这不是穿越小说,“李白跑地球”是一项极限挑战活动,长跑达人白斌计划在300个昼夜里,从南极跑到北极,跨越13个国家65个城市,奔跑行程达2.4万公里,相当于600个马拉松。
极限挑战是个辛苦活儿,不过,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我们的超级“驴友”“跑”起地球来,那也是相当的牛掰。
李白生活时代:唐朝 出游目的:吟诗作赋
李白,一生中大部分光阴都是在旅行中度过的,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诵出来的。他登过嵩山三十六峰,产生了“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的神奇联想。在朝华山之巅的崎岖山路上,他回头望望脚下的风景,自己似乎在半空中站立,遂诗兴大发,吟诵出“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的千古名句。
李白曾过梁宋、入洛阳,游太原、至长安,登嵩山、游黄河等。李白写黄河,最得黄河之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笔端的黄河,有一种雄伟的气势,夺人心魄的力量,是他自己抱负和胸襟的真实写照。
“手持绿玉杖”的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登临天台山,杖藜行歌的他自有旷达的心胸,与其“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如醉吟在天台的神山秀水间。
李白“浪”起来,真的就没别人什么事了。虽然出生在万里之外,但什么都不能阻挡一颗浪迹天涯的心。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不求仕进,只喜游山玩水,志在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
25岁出川辞亲远游,经成都、峨眉,乘舟东下。紧接着又东出三峡,见到了唐玄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浩荡队伍,大开眼界。后来又感受到了十里扬州的富庶和长安的富贵与威严。离开京师后,一路东行,来到东都洛阳与杜甫第一次相遇……此后数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一边在大唐漫游,一边吟诗作赋。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其雄奇豪放的诗风,至今无人超越。
点评:李白一生行走四方,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要是现在得花多少钱?据说,当年李白并无固定收入,他的“驴资”何来?要么像有些历史学者考证的,李白经商;要么就是大唐的旅游成本太低啦!
徐霞客生活时代:明朝 出游目的:访山问水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他酷爱读书,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22岁那年,他头戴母亲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行李离开了家乡。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专心从事旅行,足迹所到,燕、晋,云、贵、两广等,遍及大半个中国。
更牛掰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去的地儿,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可以说是拿生命游历了十六个省。东到普陀山,西到腾冲,南到南宁,北至蓟县盘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霞客观察所得,按日记载。他死后,季会明等整理成颇具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详尽记述,后人修复石鼓书院就是按图索骥。
徐霞客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文笔精湛的游记文学。后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被称为“古今中外第一游记”。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知道,压轴出场的人物是徐霞客。当年明月为什么要把分量最重的压轴大戏,留给一个不务正业而只好游玩的“浪荡子”呢?当年明月回答:“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徐霞客不仅发掘了诸多前人未见之景,还写下了前人未写之奇论: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点评:当一天“驴友”并不难,难的是当一辈子“驴友”。作为一位职业“驴友”,徐霞客不畏艰难、风餐露宿,被“驴友”尊称为“游圣”,名副其实。
郑和生活时代:明朝 出游目的:七下西洋
永乐三年,郑和率水手、官兵2万多人,乘200多艘船,其中大型“宝船”62艘,远航西洋。根据明史记载,“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换算下来长138米、宽56米。现在国际上一艘轻型航母也就长100多米、宽几十米,也就是说郑和船队最大的宝船跟现在的轻型航母一样大!
郑和1407年经印度西岸折回。以后又屡次航海,28年间,7次扬帆远洋,经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
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亚非国家国际间的和平局势,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发展了亚非诸国间的贸易,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他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成为沿途航行的重要航海手册。
点评:郑和不仅完成了七次远航的壮举,而且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很有价值。从此有大批中国人下南洋经商开荒,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华人华侨。
朱彝尊生活时代:清代 出游目的:寻古探幽
朱彝尊,清代文学家。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曾参与纂修《明史》。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诗与王士肚齐名,时称“南朱北王”。
受清兵南下影响,朱彝尊28岁后,出游他乡,往南到过广州,往西去过太原,北到京津,足迹遍及半个中国。他曾去过南湖,并对此地情有独钟,一连写下一百首鸳鸯湖棹歌,把南湖的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回到北京的朱彝尊,在南城海柏胡同16号居住时,常常一个人骑着毛驴,走街串巷,访古探幽,完成了共42卷的《日下旧闻》一书。此书详细记载了京师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及轶闻旧事,是当时最大、最完备的一部北京地方志。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订增补,此书最终成为120卷的《钦定日下旧闻考》。
朱彝尊最大的贡献,就是独自编写了北京史地书籍《日下旧闻》,在北京古代的史地书籍中,清乾隆年间编著的《日下旧闻考》是内容最丰富的,但它是以朱彝尊的《日下旧闻》为基础,乾隆下旨、由官员组织的文人官方编纂的。朱彝尊还撰有《经义考》《曝书亭集》,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点评:“日下”一词出自唐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望长安于日下”。 “日下”即京城、北京之意。朱彝尊一个人编写《日下旧闻》,其艰难可想而知。他不算走得最远的“驴友”,却是一位最勤奋的“驴友”。
作者: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见习记者 陈丽
编辑:河南商报 张路
来源: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