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旅游

“洛阳书房”最宜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24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王映 田宜龙  浏览次数:43483
核心提示:当前,全省上下正以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面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城市乡村和企业厂矿一派火热景象。本报组织18个省辖市的驻站记者开展异地交叉采访,用新鲜的视角、真切的感



当前,全省上下正以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面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城市乡村和企业厂矿一派火热景象。本报组织18个省辖市的驻站记者开展异地交叉采访,用新鲜的视角、真切的感受,聆听中原发展足音,触摸河南出彩脉动,力图采写一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见闻体验式报道,为读者描绘一幅“撸起袖子加油干,出彩河南‘干’中来”的壮美图景。今天推出本系列报道第一篇,敬请垂注。

    
如雨后春笋般勃发的城市书房,为古都洛阳再添文化底蕴,也正成为该市市民的“精神粮仓”。

    
厚德园城市书房坐落在一个街边游园里,蓝绿的琉璃瓦、黄格栅的玻璃窗,外表古香古色,内里却不乏各种智能设备,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电子阅读机等一应俱全。

    
“整个暑假几乎天天‘泡’在这儿,来晚就没地方了。”8月21日早上8时许,洛阳12中初三学生张煜和表妹坐在这间书房靠窗的位置。张煜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的表妹则在做作业。“在家就想着看电视了。”张煜笑嘻嘻地说,“这里书多,读书氛围又好,一天不来还挺想。”

    
上午9时25分,设在“洛阳市民之家”的城市书房开门不到半小时,门前的数据分析大屏上显示着“当日到馆人数156人”的字样。“许多人在楼上办事窗口叫了号,等待的时间就下来抽空看会儿书。”工作人员胡广玲告诉记者,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空间,每月读者超过一万人次。 城市书房,好一个温润的名字,好一个温馨的构想。

    
让古都文脉绵绵不绝,洛阳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从去年年底开始建设城市书房,实施文化惠民,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洛阳”。

    
“起初我们只布了5个点,试试水。现在人们都看手机,还有谁看书?”洛阳市文广新局局长章勇说,“没想到市民反应那么强烈,每建成一个城市书房,市民的阅读热情仿佛就被点燃一次,很多人在网上给我们留言,希望自己家附近也能有城市书房,也能多看书、看好书。”

    
“全市目前已建成30个城市书房,到今年年底,会有100个城市书房投入使用;同时,495个市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和党建书屋,将改造提升为‘社区书房’‘党建书房’,画圆一个个‘15分钟阅读圈’。”据章勇透露,洛阳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搭建起全民阅读数字平台,实行精准购书、精准配书、定期流转,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

    
如今在洛阳的公园里、商场内、学校旁,每一间城市书房都如同一个“文化范儿”的建筑小品:小的藏书五六千册,大的藏书万余册,最早清晨6时开放,最晚深夜24时闭门,可以免费读书、借书、下载电子书,可以开沙龙、办讲座,分享读书体会……到书房看书,已成洛阳市民朋友圈的新时尚。

    
爱书,更是新风尚。虽然部分城市书房没有工作人员值守,但几个月来,没有丢失一本书,所有公共设施完好如初。

    
紧邻学校的太康路城市书房,总会有许多孩子来看书。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个“爱心图书漂流站”,书架上满满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留言簿上,一位捐书人深情写道:“书香在心灵间萦绕,知识因传递而美丽。”

    
记者手记

    
“书房”,好像已是一个久远的名词;在手机阅读流行的今天,它又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走进洛阳街头的城市书房,座无虚席的场景让记者一再惊喜:爱读书的人,真多!一位洛阳市民告诉记者,在这里,她可以放下手机,专注地享受纸质阅读的乐趣。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部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洛阳实施文化惠民,推动全民阅读,建设城市书房,让读书成为新时尚,让爱书成为新风尚。

    
和风拂过,美好自来。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王映 田宜龙
编辑:河南商报 王凡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商报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