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头骨内有子弹,上面还有日军的标识。”郑州大学历史系的考古人员惊呼道。截至8月23日上午,在我省荥阳市西苏楼村一片果园里,已发掘出55具抗日将士遗骸,还有子弹、棺钉、皮带扣等物。
已发掘出55具抗日英烈遗骸
自郑州市区一路向西,沿连霍高速至广武出站口下来,向北不足一公里的一处果园内,十几名身着不同服装的男女正在忙碌着,他们分别来自深圳龙越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生物考古试验室,两台大型挖掘机也来助阵。
进了果园往里走,两台挖掘机停在林间,两条两米多的深沟已经挖好,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大型遮阳伞的阴影下忙碌着,有的在用小铲细心清理着挖掘出的尸骨,有的正在烈日下将发掘物标号装箱。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一名考古人员正在细心清扫上午刚刚发掘出的一排五颗子弹,这些子弹除一颗生锈烂掉半截之外,其余四颗均完好无损。“我们此前已经发掘出来过一枚子弹,但那颗子弹与这几枚子弹明显不一样,上面有日军的标识,是在一名战士头颅中找到的,这是穿透将士身躯的子弹,也是战争残酷的见证。”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生物系考古试验室的周亚伟说。
预计再有一周即可发掘完毕
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遗骸收集项目负责人余浩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称,河南这个项目自本月16日开始启动,其中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生物系考古试验室的4名考古人员,龙越基金会的3名工作人员,还有当地五六名热心村民,总共近20人,挖掘工作开始的第二天即有13具将士遗骸出土,据考古人员初步判定,该果园内共有约13排墓坑群,埋葬着大约100多名抗战将士遗骸,从发掘出的这些将士遗骸判断,这些当年与日军英勇奋战而牺牲的将士年龄均在16岁到18岁之间,第三臼齿尚未完全长出,骨骼缝隙还有,还在发育中。最小的约在14周岁,这些遗骸大多为裸葬,只有极个别岁数比较大的遗骸有棺木,可能是部队长官。截至8月23日上午,在西苏楼村的果园里已发掘出55具抗日将士遗骸,还有子弹、棺钉、皮带扣等物。
“我们这次发掘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帮我们联系到了挖掘机械,还帮我们协调好了果园的土地挖掘,村民们都是义务帮着挖掘墓道,捡拾遗骸,预计再过一周整个发掘工作即将告一段落,我们将转移至离此不远的霸王城下另一处发掘现场,等全部发掘工作完成,我们将与位于荥阳的一墓园联手将这些抗日将士遗骸集中埋葬,并立碑纪念。”余浩说。
曾有台湾家属专程前来此地祭奠
63岁的刘合川是土生土长的西苏楼村村民,身为共产党员的他这些天一直义务在这里帮忙,天天一身汗,他说:“我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讲,我们这里住过抗日的部队,这里埋着不少抗战的将士,以前有一条小路,路边全是坟,我们称呼这里叫‘乱葬坟’,2015年的时候,还有台湾人专程赶来祭奠,说是他们的先人因为抗日牺牲而埋葬在了这里。” 断碑记载了这里发生的一切
“我们是光荣的革命武装,我们要争取民族解放。发扬中华男儿英勇的精神,生为中华生,死为中华死,誓和日寇抗战到底……”
这首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70多年前响彻豫西广武地区。这是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38军35师的师歌,当年的抗日战士们,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走向中原抗日征程,走向枪林弹雨的“广武之战”战场的。
1941年秋至1943年春,日寇铁蹄肆践中原,战火燃至郑州、荥阳、巩义周边,中国军队以第四集团军38军、96军及38军35师为主,从东、南、西三面拒敌,终使日寇龟缩在霸王城,不能西进南下,史称“广武战役”之“广武封围”。最终将日军包围在霸王城近三年,遏制了日军渡河南下、西进豫西的野心。
在“广武封围”期间,参战部队每日都有伤亡。35师师长孔从周下令在师指挥部附近的西苏楼村村北购买义地一块,用于安葬广武作战、封围牺牲的将士。
在西苏楼村村北“义地”广武一中操场边,有一块题为“气壮河山”的陆军新编第35师邙山战役阵亡官兵纪念碑,被发现时已断为两截。1984年移送到黄河游览区修复,留在广武山顶黄河游览区内,加盖亭台,谓之“报国亭”对外展示。广武乡政府和东张村村委按1∶1比例重新复制一块,现矗立在汉王城东南角鸿沟沟顶西沿。
老兵口述:抗战共度时艰人民缅怀先烈
抗战老兵翟位东生前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1938年,他考入黄埔16期7分校步兵,毕业后分配到第四集团军38军17师,担任运输连少尉排长。
1940年秋,翟老在抗战前线,第一次作战是在汜水伏击两辆日军的运输车,运输车由伪军护送,那一次伏击战,翟位东和战友缴获了十几支步枪、一挺轻机枪。1941年9月30日夜至10月1日凌晨,黄河北岸日军乘橡皮舟偷渡黄河,冲破我方军队的黄河防线,抢占广武山制高点并向南推进。
当时,38军全军将士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将日军团团围困。17师师长耿志介曾亲自督战,激战一夜,歼灭日军200余人、缴获战马10匹。日军遭此重创,被迫退出古荥。黎明,山上都是弟兄们的尸体。
作者:大河客户端记者 朱长振
编辑:河南商报 王凡
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