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故里的钢铁传奇
2018-06-13 19:24  点击:16291

    
在济水之源、王屋山下,孕育了展现中国人精神力量的传奇——愚公移山。

    
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偏居中原一隅的济源钢铁是一个新时代的传奇。这家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地方小铁厂,通过改革转型,从一个炼铁小作坊发展成了年产量400万吨、年销售额170亿元、累计纳税超过60亿元的中国500强企业。

    
今天的济源钢铁,实现了“由铁到钢、由钢到材、由建筑用钢到工业用钢、由普钢到优特钢”的精彩跨越。济源钢铁的产业蝶变,映射着钢铁中国的巨大飞跃。

    
改革发展风雨兼程,济钢始终在变,紧随改革大潮、踏准市场脉搏,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把每一次挑战都变成了成长的机遇。

    
秉持初心奋斗不息,济钢始终不变,坚守着世代传承的愚公精神,埋头苦干、不惧艰难,演绎出一部百炼成钢的新时代的愚公移山。

    
改革不停步

    
从国有到民营,济钢人昂首挺立改革潮头

    
6月初的山城济源绿树成荫,榴花正红。城西的济源钢铁车间内生产一派红火。一条?河将这座占地3200余亩的钢铁不夜城分为南北两区,街道两侧新添的大红色标语提醒着来来往往的7000多名职工,这个钢铁王国即将迎来60周年大庆的日子。

    
济钢人说,前40年,济钢就像“一个拿着铁锹挖山不止的老人,靠着超常的求生本领幸运地活了下来”。而和济钢同时代上马的众多地方中小型钢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早已被无情淘汰。

    
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济钢,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生产销售都由国家“统筹统配”,在不知道市场深浅、不了解客户需求、“蒙着眼睛推磨”的摸索中跌撞前行。直到2000年,济钢的生产规模还只有30万吨,年销售收入6.6亿元,上缴税金只有0.67亿元,在全国钢铁行业中属于毫不起眼的小角色。

    
2001年11月18日,济源钢铁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这一年,济钢从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回顾当初改革的壮举,掌舵济钢25年的董事长李玉田有两句话至今掷地有声——“要改就要触及产权地改”“要改就要改彻底”。最终,济钢制定并实践了全新改制模式——全员持股。短时间内,济钢5000名职工集资1.7亿元买下了国有股,同时承担了公司所有的债务,老国企换了新身份、踏上新征程。

    
改革,让济钢产生了空前的凝聚力。安全环保处负责人赵联军说:“全员持股,为企业干就是为自己干,即使在困难时期,我们员工和股东也都自觉为企业分忧。”改制后他不但升了职务涨了工资,每年还能获得股本25%的分红。改制这些年,济钢没有主动裁掉一名员工,大家劲往一处使,企业始终充满了向上的正能量,实现了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员工多得、股东回报丰厚,多方满意。

    
改革,让济钢爆发出惊人的效率。短短数年内,先后投资60多亿元,建设大工程20多项、小工程200多项,建成了当时河南省最大的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实现了企业装备能力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一组数字可以佐证改革的效率:从炼铁到炼钢,济钢用了36年,实现铁、钢、材联合企业只用了3年;实现100万吨钢,用了46年,实现第二个100万吨钢只用了2年,实现第三个100万吨钢用了5年。

    
改革,让济钢快速成长为“巨人”。如今济钢的钢产能增加到400万吨,其中优特钢产量270万吨,已经成为国内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跻身中国优特钢企业第一阵容,荣膺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企业实现利润连续10年居河南省钢铁企业第一名。

    
发展不止步

    
从普钢、优钢到特钢,济钢人唱响转型“三部曲”

    
54岁的万长杰是济钢引进的第一批大学生。在济钢工作31年、已经是教授级高工的他清楚地记得济钢这些年走过的每一个“沟沟坎坎”:“困难真是多得数不清,只能咬紧牙关埋头干。”

    
一个大坎儿在这儿——2004年2月,济钢百万吨钢铁扩改工程竣工投产,建成了当时河南省最大的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正式迈入大型钢铁企业行列。

 

 

   
就在济钢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这一年,政府对过热的房地产投资“急刹车”,以生产建筑用钢为主业的济钢受到意想不到的打击,第一次出现了月度亏损。

    
在困境中苦守,还是寻找新的出路?此时,不少企业向钢板、钢管方向转型,利润也很可观。但已经在钢铁行业埋头苦干十年的李玉田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大家都向板管方向转产,将会是一场灾难。董事会上,他大胆决定了济钢转型路线:“发展优特钢棒线材,走工业用钢的转型之路!”

    
这条路也不好走——2006年,济钢产能达到200万吨,跃进了全球钢铁企业百强榜。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另外一个“红海”,那就是普通工业用钢同质化严重,利润微薄。2007年,济钢果断再次转型,由优钢向中高端特钢领域进发。

    
又撞到墙上了——这场看似成功的转型也仅仅只享受了三年好时光。行业惨烈的竞争和技术升级的倒逼将济钢又一次推向了墙角。

    
“向高端特钢进军,抢占行业制高点。”济钢人破釜沉舟,打响了向中高端优特钢转型升级的大会战,为此实施了总投资40多亿元的大修技改工程。2013年7月10日,以大方圆坯连铸机和100万吨特殊钢大棒材工程为核心的“十二五”转型升级项目全线竣工投产,一举奠定了济钢的行业地位。

    
从普钢、优钢到特钢,济钢的“转型三部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荡气回肠。

    
一次次转型成功、勇立潮头,济钢人可以缓口气歇一歇了吗?他们的回答是“还不能停下来”——

    
“创建生态型的钢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济钢人早就立下的企业价值观。济钢的厂区内,新矗立起一座80米高的超净排放烟塔,这是今年5月底刚竣工投产的80MW煤气超高压发电工程,“该工程投资近2亿元,炼钢高炉产生的废气可全部回收利用,一年发电6.4亿度,相当于我们用电量的1/3,每年节约电费超过1亿元。”济钢副总经理王方军说。

    
近年来,济钢共投资13亿元,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形成了高炉煤气回收利用循环链、工业废渣回收利用循环链、工业污水回收利用循环链,每年实现循环经济效益达5亿元。

    
“济钢综合利用做得好,钢铁资源‘吃光榨尽’,别人不挣钱的时候他们还能挣钱。”省发展改革委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济钢。

    
“历经十余年不间断的调整,济源钢铁的优特钢完美蝶变,研发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检测手段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和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董瀚为济钢“点赞”。

    
追求无止境

    
实业报国,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百年钢企

    
王屋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也是一座充满豪气的山,老愚公带领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济钢人,就如同老愚公,浑身充满了干事创业的能量。济钢的领导班子中,半数是已到退休年龄仍在坚守岗位的“老钢铁”。在济钢工作40年、今年已经68岁的高级会计师牛应芝说:“济钢的成功是干出来的,我们这把老骨头还要继续刻苦干、长期干、拼了命地干。”

    
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已由“缺铁少钢”跃升为钢产量世界第一。今天,钢铁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李玉田深有感触地说,钢铁是现代工业的“粮食”,济钢的使命就是要做百年钢企,为国家生产“好粮食”。

    
他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2017年中国特钢协会统计,在35家重点优特钢企业中,济钢优特钢总产量排名第5,已成为国内唯一可生产φ5.5~300mm规格全覆盖的棒、线材特殊钢企业,工业特钢产品用到了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

    
在产品转型的同时,国家认可实验室、省级技术中心、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先后落子济钢,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构建了完整的高端特殊钢新材料研发平台,近年来共开发优特钢品种300多种。

    
如今站在400万吨级的起点上,济钢人已经不再强调“个头”,而转向了“筋骨”的强壮,那就是把济钢建设成国内一流、全球有影响力的优特钢精品基地。不久前,济钢主动与中国优特钢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商谈建立市场生态,避免恶性竞争。济钢还想构建世界级的优特钢技术生态与文化生态,提升济钢品牌形象。

    
神舟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崛起中的中国制造离不开钢铁,济钢人心中,始终怀有实业报国的情怀,他们说:我们将不断创新,从钢铁制造商转型为钢铁服务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践行者与领跑者。

    
跌宕起伏一甲子,波澜壮阔六十年。2017年,愚公故里济源市评选“济源十大当代愚公”,济源钢铁董事长李玉田荣列其中。谈及济钢的未来,李玉田的回答平静中蕴含着执着的力量:“现在世界上最好的钢铁工艺在中国,最好的钢铁生产装备也在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最好的钢铁产品也一定会在中国。我们不仅要把中国变成钢铁大国,而且要把中国变成钢铁强国。今后,在世界优秀钢铁企业名单中,会有我们济源钢铁!”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芦瑞陈辉
编辑:河南商报 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