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4-04 12:43  点击:35443
编者按:创新是推动产业革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的总动力和核心引擎。近年来我省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瞄准重点领域、加快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扎实推进,成效显著,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依然存在创新主体不强、平台不多、人才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等问题。如何突破创新驱动的发展瓶颈,早日建成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强省建设?为此,我们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创新驱动步伐坚实

●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创历史新高。

●9个省辖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中部六省首位。

●目前我省两院院士、国家创新人才、中原学者等高端人才突破百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创新驱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一张牌,而且还是产业升级、城镇化、基础建设等三张牌的动力之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摆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持续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转型步伐加快

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型龙头企业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22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56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208家,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创历史新高。

支持本地研究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新乡市电池研究院等为当地产业创新发展、破解关键技术瓶颈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洛阳华东理工大学研究院、中国(新乡)小麦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新型研发机构加速落地。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目前我省两院院士、国家创新人才、中原学者等高端人才突破百名,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达到近千名,创新型科技团队超过600个。2017年新设立院士工作站41家,引进43位院士及科研团队307人进站工作,计划开展合作项目112项,项目总投资10.28亿元。推荐6人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创新基础更加扎实

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我省优势创新团队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国家联合研究中心和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列入科技部计划。目前,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

加速省级创新平台布局。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和领域需求,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296家,新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5家。目前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36个,其中国家级84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16个,其中国家级4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4个。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部联合启动“创新引领中原”活动,举办五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和两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新建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专业化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93家,其中国家级116家,孵化企业1万家以上,涌现了清华激光、uu跑腿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功能性新材料等6大关键领域启动重大科技专项22项,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60项;带动项目总投入11.3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其中超硬材料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高温功能材料占30%以上,新能源客车占30%左右。2017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近70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1%,其中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1.5%,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有效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区建设快速发展。推动高新区建成高新企业聚集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的基地,大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开展高新区“二次创业”工程。新建洛阳高端装备制造、许昌电力电子装备等8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产业基地。信阳、许昌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到7家。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薪酬分配政策,出台国家科技奖励省级配套标准,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网络评审,推行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开展“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风险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业务,成立中国郑州(创意产业)快速维权中心,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带动银行信贷支持我省中小企业662.81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19243件、5540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2件,专利质押融资总额突破42亿元,培育省级知识产权强企129家。9个省辖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中部六省首位。

推进自创区科技创新。着力抓好自创区生物育种、通信技术、工业CT、超级电容等四大创新突破性项目,实现自创区核心区183项事项与省直部门联通,推进自创区辐射区遴选布局工作,初步构建起“3+N”自创区空间发展布局。目前,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1/3,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90%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占全省60%以上。

推进开放式创新。打造“一基地一中心”对外开放窗口,举办自创区国内国外推介会,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开通技术市场工作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中国(郑州)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全省引进或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转移中心15家,新建国家联合实验室31家,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76.9亿元,同比增长29.9%。

实施创新驱动的难点与瓶颈

●缺少重大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能力,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多元化、常态化投入机制还未建立,资金投入总量偏低,规模投资较小。

●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等大众创新平台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创新发展中还存在创新主体不强、平台不多、人才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等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型龙头企业量少个小。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万余家,而我省只有2270家,占比不足全国的2%;研发能力弱,缺少重大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关能力,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规模小,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10多家,百亿元以上仅有4家,在科技部发布的164家独角兽全名单中,我省未有一家入选。

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不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我省企业创新意识总体不强,创新活力普遍偏低。我省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仅为37.6%,尚有62.4%的企业没有创新活动,企业R&D(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收入比重与国家标准相差4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目前我省还处在改进技术为主的创新阶段,自主研发技术能力不足。以专利、知识产权发明数量为例,2016年我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7件,远低于国家5.5件/万人的标准。

创新型人才亟待集聚

创新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我省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战略人才、科技团队数量不足,全省R&D人员为61964人,数量居全国第9位,企业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仅为2.6%,万人R&D人员数为7.3,仅达全国标准的42.5%。全国1500多位两院院士中我省仅有27人,尚不及邻省陕西、湖北的1/2。2013年以来,我省新入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等高层次人才仅13人,居全国第22位,与周围省份的差距巨大。

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创新与教育密不可分,我省长期以来教育基础薄弱,是创新人才的“洼地”,“双一流”建设相对滞后,高水平科研院所较少,省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排在全国第19位,高层次人才增长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企业创新发展后劲及创新高度。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待提速

全省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

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等大众创新平台少,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承载、吸纳能力比较弱。目前全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总数的2.89%,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的2.91%,仅相当于湖北省的一半左右,而这两项相加的数字也不过24家,还不足山东省的40%。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的占比为5.8%,大中型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仅有2364家,占比不足20%,距离省委省政府提出全覆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科技服务不到位。我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落后,科技服务便捷度和可及性不强。作为衡量地区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我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密度低,每10万人创新中介从业人员数仅为0.89,在全国排名第29位;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式创新网络平台密度不足1%。

金融服务滞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不畅,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数量严重不足,全省已备案私募基金147只,仅占全国的0.2%,科技保、科技贷覆盖面窄,政府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对社会资本撬动作用不明显,未能有效分散创新风险。

激励机制不健全。2016年我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的比较系数检测值为78.76,较上年度下降3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国家标准的四成;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为12.94亿元,占比进一步下降,表明政府以及社会对创新活动支持激励作用不明显。高校、科研机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还受到工资总额和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国企分配制度改革进展不大。

创新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有效的创新资源投入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保障。虽然科技投入连年增加,但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常态化投入机制还未建立,资金投入总量偏低,规模投资较小的问题依然存在。从科研物质条件投入看,我省每名R&D人员研发仪器与设备支出为3.71万元/年,远低于国家每人每年6万元标准。从人力投入看,我省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4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必须突破创新人才少的瓶颈约束。

●应确立成果激励的政策导向,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尤其是实施专利导航战略。

●强力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

坚持重点突破,实施创新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成果(专利)五大倍增引导计划

创新型企业求突破。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创新型企业少是我省经济大而不强的直接原因,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必须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少的瓶颈约束。必须制定超常规的综合配套激励政策,大力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小升高”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万家,创新型企业数量达到1万家,实现总量翻两番,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培育或引进1000家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培育或引进100家创新型跨国公司。

创新型人才求突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资源,是新时代最稀缺的资源,近来全国主要省市掀起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必须突破创新人才少的瓶颈约束。必须打造人才特区政策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积极推进“十百千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培育和引进10家国内国际一流高校,引进100家国内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培育和引进1000个一流创新团队;培育和引进1万名创新型领军人才、1万名创业型领军人才。

创新平台求突破。创新平台是创新发展的依托,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必须突破创新平台少的瓶颈约束。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实现翻番,占全国5%以上;力争全省大中型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万家,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0年再创建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3(郑洛新)+N自主创新示范区,覆盖全省高新区。

创新机构求突破。创新机构是专业化的创新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必须突破专业化创新机构少的瓶颈约束。实施专业研发机构培育计划,鼓励本土重点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100家专业化市场化独立运营的研发机构,鼓励本土科研院所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施省院、省校、省企战略合作计划,力争引进10家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国家中医研究院等国家级专业化科研院所;力争引进10家国内外一流高校建立研究生院或研发机构;力争引进100家央企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创新成果(发明专利)求突破。发明专利是创新的主要成果,应确立成果激励的政策导向,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尤其是实施专利导航战略,建设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加快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力争18个省辖市全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对发明专利实行奖补,重奖经济效益显著的发明专利。力争到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翻一番,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孵化中心,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股份化和质押融资。

坚持改革推动,夯实创新的投入、体制、环境、金融四大支撑

强化投入基础。投入是创新的物质基础,创新可以产生倍增效益,加大投入力度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力争研发投入增速达到10%以上,到2020年全省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投入强度尽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投入激励机制,加大财税金融奖补支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及团队、创新平台、创新机构实施一揽子优惠政策。

强化体制保障。必须突破管得过死的体制机制瓶颈约束,着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特区,激发动力活力,积极推广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改革试点经验,力争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为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改革,扩大创新机构和领军人才的自主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利益分配应向创新者倾斜,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和效益。

强化环境孵化。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积极开展创新型市、县、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构建研发、转化、创投、金融、服务等“双创”生态体系,强化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双创”功能,创建一批国家级双创基地,建设100家国家级双创空间和100家国家级双创孵化器,力争到2020年孵化1万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强化金融支撑。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必须依靠金融支撑,应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科技分支行,力争每年科技贷增加100亿元;大力发展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力争每年双创基金增加100亿元;鼓励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挂牌上市,力争每年主板上市10家以上,新三板上市100家以上,区域版上市1000家以上。

坚持开放带动,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

我省应强力实施“开放带动、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式创新战略,设立1000亿元开放创新基金,营造创新特区环境,打造后发优势。

加大招引力度。对照全国先进优化环境,强化正向激励,完善一揽子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进驻河南,尤其吸引国内外一流跨国公司、一流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一流孵化器进驻河南,在豫建立研发孵化机构。

鼓励柔性引进人才和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建设协同创新联盟,围绕项目展开联合攻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实现合作共赢。

实施军民融合创新战略。创建军民融合试验区,大力引进军事院校、军工企业、军工科研院所,建立军民融合试验区,构建军民融合产学研基地。

鼓励骨干企业建设全球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在国内外主要创新中心通过联合、兼并或独资等方式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鼓励骨干企业建设开放式的虚拟创新网络平台,利用虚拟创新网络平台汇集全社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共赢发展。(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河南商报 孙亚男
商报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