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融”出经济新活力
2018-01-18 17:53  点击:12279

    说起中船重工,人们通常会联想到船舶、舰艇等“大块头”,然而,1月16日,记者走进洛阳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却被两种“小物件”吸引了目光。一个是高尔夫球头,不同规格,制作精良,泛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个是更微小的心脏支架,结构精密,工艺精湛。这两样以前很难和军工企业联系在一起的产品,现在却是七二五所的主打产品,全世界每三支高尔夫球杆,就有一支的球头出自这里,心脏支架也在国内占有很大市场。

    “这些都是钛合金的铸件。”七二五所产品发展研究处处长李士凯介绍说,“别看产品个头不大,材料的技术含量可不低,都应用了航空和舰船领域的前沿科技。”

    这样的“大材小用”,正是我省将军用材料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推进军民融合的缩影。

    七二五所的减震降噪技术,在我国高铁及地铁建设中大显身手;中航光电的光纤传输器件,在通信基站及华为、中兴的数据中心建设中广泛应用;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开发的团雾能见度监测云为高速安全行车提供保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省在风力发电、石油化工、医疗器械、汽车与轨道交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多个领域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很多军工企业的“高精尖”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军民融合的加速推进,来自于科研机制的不断创新。以七二五所为例,从最初的无奈转型,到现在的主动转化,这家老牌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0多年,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合模式。七二五所采取“一所两制”,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套管理”,在保持研究所军工科研职能的同时,注册成立了双瑞科技集团,下辖十几家产业公司,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

    “目前,军转民科技产业占全所的80%以上,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李士凯说。

    我省是军工大省,可谓军民融合的“富矿”,拥有众多国防科技工业从业单位,涉及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电子等多个行业。仅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内就集聚了全省半数以上的军工科研资源。

    依托全省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3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提升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洛阳牵头成立了中原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积极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去年年底军民融合产业园项目也启动建设……通过建立灵活的机制、搭建“军转民”“民参军”的协同平台,我省军民融合取得丰硕成果,“融”出了活力,“融”出了实力,“融”出了竞争力。

    “军转民”成果丰硕。中船重工七一三所、中电二十七所、中航锂电等开发的智能立体车库、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成果已经形成新产业。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北斗导航、网络通信、智慧城市等研究成果成功转化。“民参军”全面提速。郑州机械研究所、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洛阳轴研、科隆集团、宇通重工等地方龙头企业院所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先后参与了“天宫”对接、“蛟龙”深潜、“嫦娥”奔月等国家重点工程。

    据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建设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军工企业、院所科技创新优势,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共享,大力推进一批优势产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力争在可见光通信、工业CT、超级电容等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大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曹萍通讯员杨东方
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