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城市的对接是城乡互动的核心动力。由于具有高度集聚性、开放性等属性,城市往往成为区域中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因此,在城乡双向互动机制中要进一步发挥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在城镇化的基础上,让农村在与城市的深度对接中实现发展。当前,城乡两个市场的依赖性、渗透性加深,在城镇化率即将过半、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城市要靠农村广阔的市场开辟空间,农村也要以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调节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城乡间的互动不再仅仅是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而要向更加深入的程度迈进。新时期,农村要以城市的消费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节生产,这是城乡双向互动机制中发挥农村一侧作用的核心动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城乡互动的内在动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旨在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农村生产要素,实现与城市对接、融合发展。近年来,中央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摆上重要位置,我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承包耕地的确权颁证处于收尾阶段,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有序进行,在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还优化了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发挥乡村动力机制作用、促进城乡互动、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制度基础。
传统文化、绿色等功能的挖掘是城乡互动的关键。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维功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在对一般农副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对高品质的农副产品产生了更大需求,对文化、休闲、旅游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需要对过去工业化、城镇化主导下的农业农村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除了农副产品和劳动力的供应功能,农业农村的传统文化、绿色、休闲等功能的挖掘,是新时期农村对接城市、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关键。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我省在不同地域间有着风格迥异、丰富多样的生活传统、劳作传承、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但与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我省农业农村的这部分功能开发还很不够。
丘陵、山区等新区域的开辟是城乡互动的主要战场。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历来都有重视农耕的传统,适宜农作物生长土地的利用率很高,开发强度也很大。从耕地面积来看,我省耕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9.6%,是全国耕地比重最高的省份之一,耕地后备资源相当紧张,耕地后备资源中集中连片的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土地占比非常低。从农作物种植结构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我省适宜粮食生产的平原地区开发强度较大,山区和丘陵等不太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弱。我们过去一直高度关注农业最基础的生产功能的开发,对于具有典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文明符号保存完好的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较大的古村镇以及风景优美的乡村等,关注的不够,开发层次比较低。加强这部分地区的开发不会对现有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冲击,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人们对休闲、绿色、文化等的需求。
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是城乡互动的催化剂。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不仅可以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精准化、组织紧密化和质量监督全程化,还可以打破城乡之间时空、地域限制,在和农业、农村结合过程中,产生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城市资金、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下乡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近几年,互联网在农村农业的应用逐渐广泛,尤其是农村电商异军突起,电商交易额迅速增长,已经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作者:河南日报秦小玲
编辑:河南商报赵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