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抢收记丨特写
2023-05-31 12:46  点击:66075
顶端新闻记者 杨琨 通讯员 高保民

麦熟逢下雨,抢麦收成为当务之急。为确保颗粒归仓,你看,合作社忙着抢收,农民们忙着劳作,加工厂忙着仓储……忙碌的还有自春灌以来一直护航小麦丰收的电力工人们。

新郑抢收记,报纸版108
新郑市观音寺镇菜王村待收割的数千亩麦子

故里农民迎来抢收季
小麦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黄帝开启了中华烹煮文明,神农炎帝则带着先民们开启了一个伟大的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土地打下粮食,安守一方。

近日,新郑市观音寺镇菜王村农村合作社58岁的王付亭一天到晚奔波在田间地头,可雨下个不停,看着小麦倒伏、霉变,他和合作社队员们心急如焚。看到国网新郑市供电公司焦裕禄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郭万语等两位队员忙着巡检,蹲在地头的他招呼电力工人们过来商量对策。

新郑抢收记,报纸版346
可惜呀,没有这场雨,每亩地至少增产百十斤粮食

“老王,真可惜呀,眼看着就是大丰收了。“对于郭万语的询问,王付亭回答说:”原本今年改良了新品种,深井取电灌溉设备也给力,合作社今年准备迎来丰收呢,可惜一场大雨,让每亩地产量受到了影响。“

王付亭家里五口人,一共4亩地。儿子媳妇在城里上班,老伴也去照看孩子了,家里就他一个人。如果种地,肯定忙不过来,一年到头,买种子、施肥、灌溉、收割、储存等一系列投入,忙活半年,一亩地光成本都得五六百,不算人工投入,一亩地到手不过几百元。

这些年,王付亭一家把农田托管给了村里合作社,旱涝保收,不管收成咋样,每亩地至少800元收入。老伴不仅能在城里安心带孩子,土地收成有了保证,王付亭在合作社里打工还能领到工费。

4眼深井取电一度立功
其实,像王付亭这样当甩手掌柜的“新农民”还有不少,在菜王村农村合作社负责人刘红伟看来,未来谁种地?菜王村正瞄着乡村振兴探路。

“去年,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的农户,每亩地分成1000多块钱,比自己种地收入还多。今年合作社托管了2000多亩地,未来还会继续扩大托管规模。” 刘红伟介绍说。

原来,自从合作社托管村里的土地以来,刘红伟与合作社的管理者们,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挖土地潜力,不断研究如何年年增产。他们一方面提高育种质量,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压缩成本,农药化肥直接从厂家采购,收割仓储直接对接工厂,尤其是去年以来,在国网新郑市供电公司观音寺供电所服务人员的协助下,田间地头引入了4眼深井取电灌溉设备,每亩地产量才有了保障。

然而,麦熟逢下雨,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始终没熬过“天”,天气好不好,仍然是悬在农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对此,合作社有关人士表示,部分小麦霉变,收成会受到一些影响,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也在田间进行调查,想方设法抢收。但对于托管农户来说,旱涝保收,生活影响有限。

助力乡村振兴,他们始终在

新郑抢收记,报纸版1138
在小麦抢收的关键时刻,他们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国网新郑市供电公司的供电服务人员,也及时与农户们在一起,对村民用电线路、开关、刀闸,逐一检查,尤其是对一些加工企业加强巡视,并对夏收期间可能出现“低电压”现象的变压器提前上报增容,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让群众用上安全电、放心电。

站在曾为增产立功的深井旁,郭万语和供电服务队员们也高兴不起来。“忘不了灌溉农忙的时候,所里的师傅们基本上整天都泡在麦田,一方面及时改造机井通电线路,做好负荷预测和设备增容,另一方面进行深井取电设备摸底,给村民们讲解机井设备安全用电注意事项,都盼着丰收呢,结果关键时刻下了雨。”

在郭万语和队员们在田间地头忙碌时,包括该公司调度、运维、检修、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在小麦抢收的关键时刻,一旦出现电力故障,各环节迅速响应,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

尤其是,他们为农户们和合作社开通了“保夏粮”农忙用电的 “绿色通道”,只需一条微信、一个电话,供电员工主动上门,做到村民办电零跑腿、农户送电零延时。

新郑抢收记,报纸版1598
风景变丰景,成为农户们的期盼

作为现代文明的参与者,一粒小麦从育种到灌溉,从收割到脱粒,由青变黄的历程,也是人们生产方式不断迭代的过程,它见证了土地的变迁,耕种方式的演进,同样,还见证了供电服务质量的一次次优化和提升。

然而,中国农业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频繁,虽然我们攻克了很多难关,降伏了不少“天灾”,但“看天吃饭”始终是悬在农业丰收头上的一把“利剑”,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涉农业生产各条链接上的人,只有不但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才能确保丰收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