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环境保护司统计:自去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全因子监测109项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Ⅱ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质标准。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问渠哪得清如许?让我们去水源地一探究竟。
1
重拳治污蓄下一湖清水
冬到渠首,漫江碧透。淅川县马蹬镇水库边的山坡上,农田已变成林地。正值冬季植树季节,一个身材瘦弱的女人,正为新栽植的苗木浇水。
她叫杨焕菊,今年51岁,原是淅川县库区渔民。20年前,她和丈夫划着小船在丹江里捕鱼,最辉煌时,一年能挣20多万元。
由于网箱养鱼影响水质,2014年春季,淅川县在国家尚未出台网箱补偿政策的情况下,在丹江口库区两省六县(市)中率先打响了取缔网箱养鱼攻坚战。
“这等于砍断家里的‘摇钱树’。”经过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杨焕菊拆除了自家的网箱。这一切,都因为他们世代所饮的丹江水,将一路奔流到北京。“咱不能为了自己,让大家喝脏水。”杨焕菊说。
网箱上岸后,杨焕菊加入了当地的植树造林专业队。空闲时,她就下河里捕捉河虾,挣点零花钱,顺便清理一下江边垃圾。
像杨焕菊一样,呵护丹江、保护水质,已成为南阳淅川干群的自觉行为。
为了保护丹江水质,淅川县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取缔库区19家水上餐饮船及4万余箱网箱。组建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为减少生活污染,淅川县投资5亿多元在库区15个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建成人工湿地12处;推进户用沼气“一池三改”,已建设2.9万座,每年将200万吨的人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有效控制了人畜粪便污染。
2
绿色转型转出蓝天碧水
十里秀水九连潭,绿山碧野花满园,说的是今日的淅川毛堂乡。
毛堂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但矿石采掘冶炼,破坏生态环境。在县里号召下,毛堂一锤砸掉企业开采线,转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装扮得绿意盎然。
“为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地处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正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进。”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因为南水北调对水质的刚性要求,淅川县先后关停350家冶炼、化工等污染企业,掀起“绿色革命”,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
丰源化工原是一家氮肥生产企业,由于生产用水影响丹江口库区水质,企业被关停拆除。
“转型发展才是唯一出路。经过专家论证,我们立足水质保护实际,结合我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自筹资金,筹建减振器项目。”淅川县丰源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运斌说。
如今,投资3.58亿元,年产600万支汽车减震器项目正在淅川县香九厚工业园如火如荼建设中……
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淅川县还在九重、毛堂等15个乡镇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有机农业和标准化农业;严控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生态有机肥,并对种植大户每亩给予100元的有机肥使用补贴。一系列得力举措,使库区每年减少2000多万吨传统氮肥施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在淅川,柑橘、茶叶、金银花、软籽石榴、湖桑等,‘吃’的都是生态有机肥。”淅川县县长赵鹏笑着介绍。
如今,65家企业竞相入驻淅川投资生态有机农业,3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97万亩,有机小麦、有机紫薯等17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
3
村美民富 映衬青山秀水
“没想到房子这么大,没想到村庄这么美……”对于淅川后靠移民赵志清来说,他还没想到自己一不留神,竟成了“土豪”。
“搬一次,穷一场”,淅川移民发展一直跳不出“越移越穷”的怪圈。数据显示,自建设水库以来,淅川县累计淹没良田40多万亩,而全县目前只有57万亩耕地可供利用。此外,淅川县累计动迁移民近40万人,县内安置近10万人,这57万亩耕地如何让67万淅川百姓致富?
必须放大市场机制的刺激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高效生态产业快速发展,走水清民富之路。按照“因地制宜、适生适种、生态高效”的原则,淅川县出台一系列文件,配套实施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品牌认证奖励、基地建设奖励4项政策支持和10项项目扶持,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高效生态产业,进行绿色种植。
2012年,经过了凤凰涅?的赵志清重新获得了新生。他和村民们成立生态有机农业合作社,发展烟叶300亩,蔬菜大棚100亩、花卉苗木100亩。
“我一年的毛收入,差不多快30万元了。”走在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两边是鳞次栉比的移民房和竞相吐新的景观树。赵志清边走边讲,在县里的帮扶下,村里还建立了养殖小区,171户移民,就有96户参与到了养殖中。
“每年,村里都会给村民发‘红包’。”赵志清说,2013年,柴沟移民新村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2014年增加到10000元以上。从2014年农历十月到腊月,村里就新购了20辆家用轿车。
在淅川,共有10万像赵志清一样的农民,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住进“花园房”。
“现在看来,都是南水北调带给了我们发展机遇。”赵志清笑得眼都眯成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