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毁麦用于青贮?农业专家:要让农民种田能增收
2022-05-12 19:52  点击:37547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宋红胜 实习生金萍 文/图

近日,毁麦做青贮饲料的话题引发热议。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相继发文,严禁以任何理由毁麦或将小麦用于青贮饲料。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小麦的核心产区。小麦为啥不能用于青贮?农民为啥愿意卖?现象背后折射了哪些问题?对此,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专访了农业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欧行奇教授。

【问题】此前为何少见将小麦作青贮饲料?

当前,黄淮麦区的小麦普遍处于灌浆期,距离成熟也仅剩20多天时间。网上传播的收割小麦的视频中,声称一亩小麦能卖1500元。部分网友认为,农民自己的地自己做主,小麦用做青贮饲料无可厚非。也有网友认为,小麦作为口粮,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影响,毁麦青贮的行为必须禁止。

“看到网上收割小麦的视频,我很震惊!我育种30多年,与农民也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从未听说过小麦当青贮的情况。”欧行奇告诉记者,在老一代人口中,将小麦面粉称为“好面”,高粱、玉米等面粉称为“杂面”。这所反映出的,是大多农民,尤其是经历过饥饿的人,对小麦有着很深的感情。成熟的小麦收割后,磨出的面粉给人吃,麸皮和秸秆喂牲畜,这是最为正常的做法。

近年来,很多农民将未成熟的玉米当作青贮饲料卖掉的做法很常见。“相对于玉米的青贮产量,小麦做青贮是很不划算的。”欧行奇介绍,很多专门做青贮的玉米品种,株高4米多,产量大,做青贮饲料很划算。但当下的小麦品种,为了提高抗倒伏的性能,植株高度一再降低,普遍为70厘米左右,产量小。对于牲畜来说,小麦青贮的营养价值仅为玉米的70%,“不好吃”,且不容易被消化吸收。

从季节上来说,缺乏青绿饲料的季节一般是冬季或春季,所以饲料厂会在秋季将玉米等作物用作青贮饲料,填补饲草缺口。夏季饲草旺盛,一般不会选择用小麦来做青贮饲料。

【分析】不仅要算“经济账”,更应算“安全账”

既然小麦并非青贮饲料的最佳选项,为何今年却出现了多地提前收割的现象呢?据欧行奇分析,不排除今年个别养殖场存在青贮饲料紧缺的情况。

青贮玉米的一般在8月收割,但是去年7月下旬河南普降暴雨,不少农田受灾,机器无法下地收割玉米,导致青贮饲料短缺,养殖户不得不收购小麦青贮填补饲料缺口。

而对于农民来讲,将小麦当做青贮卖掉,比收割后再卖要划算一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为1.369亿吨,种植面积为2356.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出小麦 5810.6公斤,折合亩产量约为 775斤。即便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今年小麦开秤价1.35-1.46元/斤,一亩成熟小麦也很难卖到1500元。

“提前收割小麦省事、省时、省力、省钱,对有些农户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欧行奇说,农户不仅省去了收割费,还避免了后期可能出现的病害、干热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风险。此外,提早收割小麦,就能提前种植秋季作物,对提高秋粮产量很有益处。

既然农民得到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缘何还要反对甚至明文禁止呢?欧行奇认为,种植小麦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算国家粮食问题的“安全账”。

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养活了我国1/4的人口。稳定河南“粮仓”,对全国粮食稳产具有重大深刻意义。“将小麦当做青贮饲料,给出了一个错误的导向。从粮食安全这个角度出发,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欧行奇说。

【呼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种田能挣钱

将未成熟的小麦卖作青贮饲料,比成熟小麦收割后的卖价高,是有些农民考虑的现实问题。如何“破题”?欧行奇认为,关键在于要让农民种田能增收、能挣钱。

欧行奇建议,从政策层面上讲,要加大农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落实各项种粮补贴,保障收购价格,降低种粮风险。

从社会层面上讲,要积极引导农民就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打破小农经济的传统模式,把农村劳动力从农田上解放出来,为农田集体流转、农业规模化种植创造有利条件。

从助农层面上讲,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的提升,实现农田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要推广更高效、更环保的化肥和农药,助力粮食增收。

在今年2月国务院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答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提问时,点名表扬了河南小麦品种“百农207”,称其“品质好、产量高,现在达到了亩产1300斤左右”。该品种就是欧行奇教授主持培育的。

在位于辉县市北云门镇的育种试验田中,欧行奇向记者展示了新培育出的小麦品种“百农607”,在去年晚种20天、播种至今一水未浇的情况下,根据小麦高产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测算,仍能达到亩产1600斤左右。

“要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让粮食既丰收又增效。当一亩成熟小麦的售价高于青贮饲料,谁还会去选择后者呢?”欧行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