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许昌 治水有方 过去不愿河边走 如今都想临河住
2017-11-14 10:38  点击:8393
 
在工作日的下午,芙蓉湖岸边仍有不少市民散步、拍照。在微风的吹拂下碧波荡漾,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曾是个臭水沟。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江瑞 文/图

  让一座城市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有很多,“文明”无疑是其中重要一项,而北方人对水的喜爱,使得“水生态文明”对城市有了双重加分的功能。

  从2015年9月至今,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个代表团到许昌参观或学习水系生态文明建设,在他们眼中,许昌用短短几年时间由严重缺水城市化身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一次又好又快的“逆袭”,而且充满智慧。
 

  【改变】

  从“缺水之痛”到“亲水生活”

  许昌成水生态城市

  

  长时间“缺水之痛”,让许昌人曾难以想象他们会和“水城”、“亲水”沾边。

  许昌市官方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早年许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人均的一半,仅为全国人均的十分之一,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问题长期并存,而且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市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面积达73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同时,穿越许昌市区的3条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质多为劣V类,清?河、运粮河被人们戏称为臭水沟。

  而11月7日,河南商报记者在许昌走访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拥有水生态体系的城市。位于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主中心的芙蓉湖拥有225亩水域,工作日的中午仍旧有不少市民在岸边散步、拍照。

  在东城区的鹿鸣湖区域,其功能定位是城市体育公园,沿湖周边目前已经建设多功能运动场20个,11月7日是工作日,但下午还是有市民来到此处打球,也有人选择到岸边的智慧书屋安静地看书。在“亲水生活”上,许昌人已经越来越娴熟。

  

  【成效】

  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园建面积

  许昌已有1300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7年4月23日,许昌市以92.5的高分顺利通过验收,得到了水利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验收委员会的一致认可,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验收通过的试点城市。

  如今的许昌,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园建面积1300亩,绿化面积6500亩,清?河、灞陵河、运粮河、饮马河、护城河清水绕城,北海、灞陵湖、芙蓉湖、鹿鸣湖、秋湖湿地、东湖碧波荡漾。

  许昌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王玉庆说:“水系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原来没有水,城市就缺少灵气啊!”

  今年上半年许昌市旅游业的增量是27%,许昌市的经济逆势而上,在人口和面积均在全省十名开外的情况下,经济总量占据了第四的位置。水系生态文明建设拉动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也更容易了。

  

  【对话】

  在许昌百姓心中

  清?河代表着生机

  

  河南商报:清?河在许昌的曝光频率,和郑州最近对贾鲁河提及的频率一样,都很高。清?河对许昌人来说,是一条怎样的河?

  王玉庆:清?河在许昌人心中,就是黄浦江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许昌老百姓期盼恢复生机的一条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清?河可以说是承载了许昌的发展,许昌市的生态用水、城市用水都是取自清?河。

  后来,随着上游流域内长葛等地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清?河的径流也就是来自自然源头的水变得很少,河里的水基本都是企业和城市排放、经过处理后的中水,这种水无法作为生态用水,堆积十天半月的就会有不小的异味。

  过去二三十年里,许昌人不愿意在清?河边走,住在河边的人夏天不敢开窗户。但通过治理以后,现在是一河清水,人人都想临清?河居住。
 

  水从哪里来

  南水北调为许昌带来机遇

  

  河南商报:搞水生态文明建设,水从哪里来?

  王玉庆:2014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的通水,给许昌带来了机遇。许昌得到了2.26亿立方米的年用水量,这不仅解决了整个城市生活用水问题,还有结余。于是许昌把原来的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囤起来、置换出来,让北汝河每年向许昌提供1.2到1.5亿立方米的水作为生态用水。

  许昌当时的造纸产业为地方GDP做出了约7%的贡献,却用了许昌27%的水。考虑到治水先治污,许昌将造纸产业园全部关闭,进行转型发展。

  

  如何让水能活起来

  借地形自然流动

  

  河南商报:有了水以后,如何让水能活起来?

  王玉庆:许昌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经过设计和施工,水调来以后,向市区各个渠、河、湖等供水都是通过一个渠道,整体实现了自然径流,整个水系是贯通的。这个总体规划设计当年是由同济大学完成的,现在来看,这个设计确实比较有前瞻性。

  作为一个缺水的北方城市,我们在全国树立了典型,形成了“节水活水、治污提标、精建严管、互荣共享”的建设模式,为中西部缺水型地区建设水生态文明作出了有益探索。

  

  3块钱游一圈护城河

  “大手笔”还在后头

  

  河南商报:还会有什么让人期待的变化?

  王玉庆:许昌有五百年历史的护城河,之前被老百姓叫做臭水沟,经过治理后,2016年3月16日通了船,让许昌成了全国第一个通水上巴士的城市,老百姓花3块钱就能水上环游一圈护城河。

  许昌的曹魏古城开发是按照原来的古街古貌进行改造的,计划三年完成,打造一个5A级旅游景区。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是,今年初见成效,明年大头落地,后年完工。还有许昌北海的前方要打造一个北方水乡,也是景区,这些都是水系建设为第三产业产生的拉动作用。

微信图片_201711141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