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中唯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蕴聚东方文化精髓的太极拳,正不断向世界迈出“武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彰显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太极拳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探寻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奥秘。
文以载道,武以镇魂,乃文乃武,是为太极。漫步在陈家沟,碑楼牌匾、门头巷道,随处可见太极文化的影子,20余处太极拳名师传艺授业故居保存完好。如今,虽然没有了昔日外国弟子云集武馆、拜师学拳的火热景象,但拳师们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地弟子授拳的热情丝毫不减,已成为太极拳冲破新冠肺炎疫情“枷锁”、持续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太极拳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温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入挖掘太极文化资源,加大太极拳保护、传承、推广力度,提升太极拳在全世界的美誉度、普及率,着力打造‘太极文化之城’。同时,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和景城融合的目标,从策划、规划、建设、运营于一体的高度,实施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片区整体提升,为焦作市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贡献‘温县力量’。”温县县委书记杨磊说。
世代传承 历久弥新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合家迁至常阳村。这个位于黄河北岸清风岭上的小村庄,远方便是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一清一浑的两股河水形成天然太极图。因河水冲击,村内有多条大沟,随着陈姓繁衍,改名为陈家沟。
为保卫桑梓不受匪盗危害,陈卜成立武学社,兴起世代习拳舞械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长,创编了一套既能实战又能强身健体的新拳种,因理根太极,取名太极拳。
陈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先后涌现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等一批太极拳大家。他们推陈出新,创编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小架等套路。但陈家有一祖训,太极拳不传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的出现。
当年,10岁的杨露禅在清代翰林院待诏陈德瑚家中药店做仆。正逢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杨露禅便趴在墙院外的高地上偷学。陈长兴发现后,见杨露禅有习武天分又人品端正,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准许他学拳。杨露禅最终投身陈长兴门下,苦练拳法,成名成家。此后,太极拳由陈氏一家独得之秘,逐渐衍生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诸多流派。
可谁曾料到,自太极拳创世数百年来,都是往外传拳的陈家沟,会有从外引进太极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1941年,河南遭遇前所未见的蝗旱之灾,陈家沟也未能幸免。加之时局动荡,为讨活路,大多数人背井离乡。新中国建立后,陈家沟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陈照丕、陈照奎等诸多在外陈氏太极拳传承人还乡教拳,陈家沟重兴习拳之风,涌现出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等一批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大师。
在太极拳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流派聚成合力,立足于卫生与健康、武术与体育、文化与修养三种属性,在频繁互动中彼此尊重、相互欣赏,为太极拳赋予了健身和修性的新内涵。
如今,在这个只有3000多人的村子里,已有3个太极拳学校、40多个家庭拳馆和800多名拳师。这里,男女老少习拳成风。
久久为功 发扬光大
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于1980年筹建了第一所太极拳专业培训学校——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该校是一所集文化、太极武术教学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并设有中专、高中、大专学历认证,现有学员200余人,大多数为16岁以下的青少年。
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学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地习练传统太极拳法。缓抬脚,轻落步,一起一落间,太极拳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老哲学;静制动,柔克刚,一招一式中,太极拳浸润着东方文化的包容与力量。
太极拳在数百年的传承和实践中,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不断丰富。为持续加快太极拳普及推广,焦作市还将每年5月定为太极拳健身月,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推广太极拳,特别加大了在中小学的推广力度。目前,焦作市1895个行政村和社区都有专职太极拳指导员,习练太极拳人数130多万。
为加强太极拳保护与传承,温县制定了规范太极拳、武馆以及太极拳师的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办法,对太极拳相关历史文献和珍贵史料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极拳数据库,并为市级以上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档案。
同时,温县全力推进“印象·太极”、太极文旅产业园、太极拳非遗传承馆等文旅项目建设,并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合作建设了国内第一所专业太极拳本科院校——河南太极拳学院;成立中国太极拳职业教育中心,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太极拳武术培训产业体系;实施“大师回归”工程,统一规划、供地,鼓励在外发展的太极拳名家回乡办学;制订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培养制度和培训计划,鼓励更多拳师推广普及太极拳。
“太极拳植根于生活实践,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申遗成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宣传推广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说。
扬帆出海 风靡全球
“天下太极是一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1978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时挥毫题词“太极拳好”。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打开大门,到陈家沟寻根问祖,成为全球太极拳弟子心之所向。
上世纪80年代,陈家沟太极拳师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等走出国门,先后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太极拳交流,成为陈家沟历史上首批走出国门的太极拳师,为推广太极拳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陈小旺等拳师的拳馆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太极拳正式启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由于我国文化遗产众多、竞争激烈,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数量的限制,太极拳多次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然而,太极拳申遗工作从未止步,申遗的过程也是保护的过程。
太极拳传递的和谐、统一、包容、刚柔并济等理念,让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国的智慧。2017年,焦作市举办了“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吸引国内500多个市县和国外25个国家、50个城市,超千万人参与;2019年9月,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十届中国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不断激起世界人民学习太极拳的热情。
共享太极、共享健康。太极拳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和群众基础,太极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太极拳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者达数亿人,每年有80余万太极拳爱好者前来陈家沟慕拜学习。太极拳已然成为人类健康交流的语言和工具,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维系感情的纽带。
“下一步,温县将积极依托太极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太极拳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太极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推动文旅创新融合,为焦作市着力打造‘山水富城·文武福地’贡献新的更大力量。”温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培华说。
历史的时针回拨到2020年北京时间12月17日,这是一个值得让全球太极拳习练者铭记和骄傲的时刻。当日,太极拳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成功申遗,标志着太极拳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文化瑰宝,这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同时也开启了温县太极拳“后申遗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大幕。
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片区整体提升,“印象·太极”演艺、河南太极拳学院等重点文旅项目快速推进,贯辰福田农场,司马小镇,城市夜经济及相关配套设施有序建设……日前,记者到温县采访,感受到太极拳申遗成功后给该县带来的深刻变化。
“一年来,我们以太极拳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入挖掘太极文化资源,围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景城融合目标,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四位一体的高度整体提升景区,推动太极拳与工业、农业、康养、研学、体育等融合发展,持续完善要素、丰富业态,着力打造‘太极文化之城’。”温县县委书记杨磊说,温县正是按照焦作市委书记葛巧红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擘画的“让‘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的品牌更加响亮,‘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气质颜值实力得到全方位展现”的蓝图奋勇前行。
全面推动,促进太极文化城大建设
“实地看了万象太极项目、印象太极项目、太极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杨露禅学拳处、太极拳祖祠后,深切感受到了太极拳深邃的文化内涵,也感受到温县打造太极文化之城的高瞻远瞩。”11月24日,河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李婷带领考察团到陈家沟参观后由衷感叹。
温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培华介绍,近年来,温县以“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为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打造太极文化之城”这一战略定位,突出“体制、机制、政策、要素”保障,攻坚克难,扎实工作。
该县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与“十四五”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等规划衔接,坚持同步抓规划、同步抓建设、同步抓项目、同步抓宣传、同步抓营销、同步抓融资,邀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编制了陈家沟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特色小镇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陈家沟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总体规划和提升规划》等系列规划,明确了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按照创建标准,分解任务、明确职责,对景区亮化、绿化、美化等进行全面提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该县高标准打造陈家沟文化旅游区,打造的主要景点有太极拳祖祠、祖林、太极拳博物馆、杨露禅学拳处、东沟创拳处、中华太极馆、太极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太极拳名人故居等。同时,以“三创”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配套功能,有效提升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该县以“52100”重点工作项目化推进机制为抓手,积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统筹推进产业转型攻坚中的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工作,保障陈家沟景区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截至目前,陈家沟太极小镇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日臻完善,总投资为6.7亿元的河南太极拳学院项目已开工建设。推进“民宿+武馆+康养”融合发展,已建成陈正雷太极书院、恒义武馆、太极武府、禅武太极等50余家精品民宿,建设陈正雷太极书院、王西安艺术馆、陈小旺太极艺术馆等大师非遗传承馆,成立40家武术馆校和近100个辅导站点,年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000万元。
在注重项目建设同时,温县还加强太极拳文化建设的“软实力”,组织编辑出版了《见证》《太极拳》《太极功夫》《中国太极拳》《中国太极拳概述》等一系列解读太极拳文化的著作,谱写了脍炙人口的《美丽的陈家沟》《大道太极》《太极颂歌》等太极拳系列歌曲。
高标谋划,做足“太极拳+”大文章
12月12日,温县打造的太极全域剧场建成并进行内部测试。历时三年,由张艺谋担纲艺术顾问的又一沉浸式演艺力作《印象·太极》也将与观众见面。这是该县大力发展“太极拳+旅游”的又一成功案例。
文以载道,武以镇魂,乃文乃武,是为太极。温县作为“太极拳发源地”,曾经一度出现“守着金字招牌,却没有饭吃”的困境。该县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谋划后,敲定了借助独特的太极拳发源地优势、健康的养生方式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太极拳+旅游”“太极拳+康养”“太极拳+培训”“太极拳+制造”等文旅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新路。
“太极拳+旅游”。将太极拳与沿黄旅游、农业观光、乡村田园体验相融合,大力发展人文游、体验游、生态游、景观游,构建起融多种元素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积极拓展营销网络,把太极拳文化旅游推向市场,实现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和市场化。
“太极拳+康养”。推出以太极拳为主题的保健、医药、医养、休闲等一系列特色养生产品,建设太极拳旅游养生基地等一批康养项目,逐步构建综合康养服务体系,丰富完善太极拳健身康养文化,发展现代康养产业。
“太极拳+培训”。大力发展太极拳武馆、武校、民宿等业态,按照“武馆+民宿”“民居+民宿”“民众+民宿”的模式,积极建设大师拳馆、武馆武校等,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太极拳武校集群,推动太极拳教育产业集群集聚、规模发展。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形成高端武术培训市场,吸引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到太极拳发源地拜师学拳。
“太极拳+制造”。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研制、开发富有太极拳文化特色的衍生产品。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以新技术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构建具有较强产业互动、较强发展能力的太极拳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区域性乃至国际化的太极拳产品扩散和辐射源头。
太极引领,促进文旅融合大发展
11月30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公示名单发布,温县榜上有名。
太极拳作为温县最靓的名片,在该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成功创建了陈家沟太极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今年又把培育、创建A级旅游景区做为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重心,加快开展陈家沟AAAAA景区创建,持续开展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力争通过省文旅厅组织的景观质量评定。
太极引领全域旅游创建,受益最多的无疑是陈家沟村。岁末年底,盘点陈家沟村一年的工作,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中宣部“中华之美”海外传播工程精品系列纪录片《功夫》的拍摄团队走进陈家沟,体验和传播太极文化;焦作日报社与陈家沟景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助力陈家沟景区打造国内一流、专业优质的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教育实习基地在陈家沟揭牌,助力讲好太极故事,推动太极文化走向世界……毋庸置疑,这些“红利”都是太极拳带来的。
其实,在太极拳金字招牌的带动下,温县的特色乡村旅游也迅猛发展。该县实施“2310”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旅游民宿创建工程,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环境,形成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催生一批特色旅游民宿、研学基地等新型旅游产品。目前,全县打造了院士文化南韩村、司马文化安乐寨村、子夏文化古贤村、移民文化仓头村、红色文化朱家庄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陈家沟“武馆+民宿”特色品牌20余家。围绕陈家沟村、仓头村开展焦作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仓头村结合贯晨农业项目和司马文化、黄河文化资源特色,建设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正在加快推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时,该县黄河街道、祥云镇等乡镇相继举办的“流金花会”“碾馔美食节”等乡村节会,也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
望远才觉天地阔,实干方能破浪行。时下,温县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让‘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的品牌更加响亮,‘山水富城·文武福地’的气质颜值实力得到全方位展现”为遵循,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原文钊 詹长松 徐宏星)
编辑: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