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小红薯引领大产业 万亩沃土迎“薯光”
2021-11-20 20:23  点击:8161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孙超 通讯员 龚敬涵 

11月17日上午,位于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下叶村北约1公里的冈陵上,三辆大中型拖拉机忙着除秧、挖薯,20余名村民有序地捡拾、装袋,一派繁忙收获景象。

“我们今年种植的主要是蜜薯,品种有商薯19、商薯25和西瓜红三个品种,全施用有机肥,去年8月我们取得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今年雨水大,但我们排水及时,预估亩产6000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土地主人、年仅24岁的郏县召伟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叶笑涵笑着说。

叶笑涵之前在广州亲戚家帮忙打理翡翠生意,聪明能干的他积累了一定资金。郏县良好的营商环境,引得他决定返乡创业,并把目光瞄准了家乡的田野。2019年起,他与人合伙经营了一家拥有150多套(台)农机具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了4座烟叶育苗大棚和130亩红薯种植基地(合计流转230亩),土里刨金当起了小老板。

目前,他拥有长期工13人,遇到农忙时节日用工可达到30多人。女工日工资70元,男工100-180元不等。“别看晓涵年龄小,人家眼光灵活有见识,我们的工资比周边其他村都高,工资发得可及时,从不拖欠。”附近赵庄村村民刘红晓今年50岁,从合作社成立就一直在这里做工。刘红晓说:“我们不耽误自家农活,还能照看老人,在家门口就有钱赚。”

当天上午,距离下叶村4公里外的白庙村增会家庭农场内,一样是机声轰鸣,村民忙着清洗红薯、加工红薯淀粉。“现在气温还高,不适合下粉条,估计10天后再来一定有东西可拍。”负责人冯增会笑呵呵地说。

农场负责人冯增会是退伍军人,之前开饭店时结识了红薯这一产业,遂返乡流转土地种红薯、繁殖红薯苗,如今在他示范带动下,白庙村一带已发展红薯近4000亩,全部采用脱毒红薯苗,品种有适合烘烤的、蒸食的、煮粥的,还有淀粉含量高宜下粉条的。比起种玉米,种红薯村民亩均增收3000元左右。

近年来,白庙乡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围绕“种好优质红薯、讲好红薯故事、卖好精品红薯”发展理念,种植优质红薯10000余亩,走出了一条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带领村民迎接了致富“薯光”。

编辑: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