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1
什么是洛阳学
洛阳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均占据重要地位。2010年11月“洛阳学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随后,在中国和韩国也举行了类似的学术活动。
省社科院一直关注洛阳学的发展,自2014年以来持续深化洛阳学研究,启动了院级重大课题推动相关专题研究工作,并在《中州学刊》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洛阳学研究的重要文章,在学界产生了积极反响。
那么,什么才是洛阳学?本次研讨会上,国际学术界对此达成了初步共识:洛阳学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阳发展、变迁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问。它既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洛阳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也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洛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代洛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还可以从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洛阳的发展变化规律,共同为洛阳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与政策支撑。洛阳学既不同于作为地域文化的河洛文化,也不同于北宋时期的“二程理学”,更不同于东汉时期的“河洛学”。
也就是说,洛阳学不是河洛学。
追问2
当下研究洛阳学有何意义
洛阳学对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开展洛阳学研究,不仅是传承创新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区域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迫切需求,同时还是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现实基础。”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称,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洛阳学构建的基础,历史上,夏、商、西周等13个朝代先后建都洛阳。洛阳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河图洛书的故乡和周易的发祥地。洛阳现代化建设为洛阳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古都洛阳正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为依托,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目标迈进。
追问3
洛阳和长安谁更有分量
洛阳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一名诗,最能代表洛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也最让洛阳人自豪:“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在对外宣传时也号称“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那么,同为中古时期帝都,洛阳和长安,谁的分量更重呢?
“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自然地理环境视角考察,洛阳(洛阳盆地)均具备成为中华世界中心的条件,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约为长安(关中盆地)的两倍。”日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气贺泽保规称,东汉至隋唐时期,洛阳虽然在分裂和战乱中反复经历了废墟化过程,却从未失去向心作用,隋唐时期尽管将城都迁移到了长安,隋炀帝和武则天却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洛阳,“从唐代墓志出土的状况看,数量上洛阳占据一半,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
为此,气贺泽保规认为,有人说洛阳历史地位及贡献居于长安之下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新出现的‘洛阳学’研究,或许能为中国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气贺泽保规如是表示。
“洛阳在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之多、历时之长以及古都文化之丰厚上,可与我国‘八大古都’中另一大古都西安相提并论。”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