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获悉,河南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四链融合”促进洛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成功入选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案例”,系河南自贸试验区唯一入选案例。
【“四链融合”入选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案例”】
通过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案例”共有18个改革成效较为突出的创新案例,洛阳片区此项案例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河南自贸试验区唯一入选案例。

何为“四链融合”?据悉,近年来,洛阳充分发挥高新区、自贸区、自创区“三区”叠加政策机遇,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洛阳都市圈建设为重要依托,围绕“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发展定位,大胆探索、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政策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以“四链融合”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据悉,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成立四年来,已累计形成改革创新经验180余项,7项入选河南自贸试验区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4项入选河南自贸试验区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1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先后推出30项改革经验在洛阳都市圈复制推广,此做法受到商务部的肯定与批示。全国首创的“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典型经验,大幅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受到省政府集中督查通报表扬。“基地+研究所+公司”三方联动新模式为代表的改革成果不断推动“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率先形成《创新工作机制破解民营经济职称评审瓶颈》改革成果,有效消除了传统职称评价工作方式对民营经济人才发展的不利影响。
【激发产业经济活力,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创新,为企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便利,有哪些赋能?
据了解,“四链融合”,实现了洛阳产业智能升级。洛阳成功创建“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全省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的农机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农机装备等“1综合+6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投用。洛钼集团建成国内首座5G“智慧矿山”,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创新应用不断涌现,5G应用示范城市和中部云服务创新基地加快建设。
对于企业来说,“四链融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洛阳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各类试点示范40个、省级智能工厂(车间)56家,中信重工建成全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中航光电56Gbps高速连接器、麦斯克传感器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应用计划示范。高铁轴承、特种消防机器人、高精度工业CT、高效成型轨道打磨车设备等产品树立了行业标杆,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发出国内首款无人驾驶纯电动拖拉机——超级拖拉机I号。
在产业经济活力激发方面,据统计,2018—2020年,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0家超百亿工业企业,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国务院大督查中,洛阳市获得“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督查激励“三连冠”,洛阳闯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之路,展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担当。
据洛阳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点、“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是洛阳市都市圈建设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点,洛阳片区要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新基建为契机、以新业态为愿景、以新园区为载体、以硬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的作用,与时俱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开放探索新路径、新经验。(编辑 施尚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