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装备制造业的青年工匠代表,我是在国家不断重视高级技能人才的政策下培养出来的。
而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在走访调研中注意到,大家对完善技能评价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等问题,颇为关心且希望得到解决。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了相关建议,希望国家持续完善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建立更加多元的培养体系,使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从科技研发到落地,工匠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25岁获得全国技术能手,29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首批中原大工匠,30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1岁当选团中央的常委,33岁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成绩的取得,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踏实地工作,心怀感恩,以工作的出彩回报组织的培养。
在走访调研中,我会到企业和高职院校做宣讲。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和大家分享了我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感悟后,他们很受鼓舞,有的年轻人还找我要签名、要合影。
这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用个人成长经历激励着青年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扎根本职岗位努力奋斗,在平凡的岗位彰显不平凡。
现在,我领衔着一个以我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努力培养新人,激励更多的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我们参建的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中锤炼自己,增长本领。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结合自身的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从科技研发到落地,这条路并不平坦,而工匠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同时,应该持续加强对工匠人才的培养,来解决技术落地的问题,实现中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目标。
【建立更加多元的培养体系,使人才成长的空间更广阔】
作为一线工匠,要耐得住寂寞,不断钻研技术,要在攻坚克难中得到锻炼成长。
不管产品设计再复杂再难做,也可能没有成熟的、可借鉴的工艺、装备、加工方法。作为工匠,有使命有责任要想方设法,通过设计制作合理的工装器具,创新合理的加工思路、方案,不断加工、实验,最终将高精尖的设计制造出来,变成现实,落地见效,用双手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用精品装备电网。
我认为,装备制造业的青年工匠,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我给我们定义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人”。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其实就是一台快速运转的超级机器,每一颗螺丝钉都很重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工作不分贵贱,只要真正敬业乐业,什么样的岗位都能出彩。技术工人,工匠人才,一样可以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现在许多90后、00后,能够主动学技术去工厂当工人的意愿还是很低的,其中还有很多是被动去学习的,这样的观念和培养模式需要引导和破除。
在工作之余,我到20多家企业、8所高职院校走访调研,与学生、产业工人进行交流。
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大概有完善技能评价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等。
这几年,各地出台了不少技能人才激励计划,但高技能人才还存在结构性缺口。
为此,我建议,国家持续完善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建立更加多元的培养体系,使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牢记总书记嘱托,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使人才成长的渠道更畅通、措施更有力、空间更广阔,使更多技术工人成为具有高超技艺的能工巧匠。
(编辑:刘梦鸽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