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关村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是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河南一侧的临江山村。2009年,因处中线调水的172米水位线以下,800多位鱼关村民离开世代生活的村落,以移民的身份在200余公里外的陌生土地上开始新生活。
人搬走了,却留下了一泓“忠诚奉献”的上善之水,一种“大爱报国”移民精神。为了弘扬传承移民精神,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廖华歌建议,应修建一座鱼关“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剧院”,并把鱼关村纳入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统筹管理。
【这个山村40万居民迁往异地,留下“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
从1959年丹江口大坝修建,到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55年间,鱼关村所在的淅川县近40万移民,响应国家号召,为了清水北送迁往异地他乡。
廖华歌介绍,从2010年开始,由南阳市文化界发起,众多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爱心人士参与,旨在保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而栽植“南水北调移民纪念林”的行动在鱼关村展开。
目前,经过10多年的栽种,如今的鱼关已树如伞盖、花似云簇、水净如镜。
在廖华歌看来,现在的鱼关,既是一座用真山真水一树一花建起的生态公园,更是一座见证中线历史、镌刻移民精神的生动课堂。
鱼关村纪念亭(碑)、移民广场、移民纪念林、移民丰碑、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一一坐落在鱼关的青山绿水间。
“由花岗岩巨石打造的移民丰碑,每座长8米高2米重20余吨,共56座,镌刻了16.59万移民的姓名。”据廖华歌介绍,每个乡(镇)名、村名、组名、人名,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背后都流淌着悲欢故事和奉献赞歌。
据了解,鱼关村是全国第一个由民间策划、组织、实施,在移民村旧址上建起的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发掘传承、移民精神教育培训、移民文艺作品创作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创新园区。
廖华歌介绍,鱼关村的双馆(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两基地(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已成为南阳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首选阵地,承接过南阳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移民精神教育培训、党员主题党日活动以及文艺工作者、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师生的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呈现出意义重大、特色鲜明的展馆教育和活动品牌服务。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剧院”】
现在的鱼关,已经拥有多重意义,既是南水北调精神地标,又是移民精神的发源地,还是库区移民的心灵家园。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弘扬传承移民精神,廖华歌希望,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给予鱼关村一定的协调支持和配套帮助。
具体来说,她建议,修建一座鱼关“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剧院”,通过“大剧院+”模式,使鱼关基地建设更加符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使鱼关基地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实现多方面辐射。
“比如大剧院+教育。”廖华歌举例说,不少大剧院与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灵活多样的大剧院课程、项目等,深受青少年和家长喜爱。
另外,还有大剧院+科技。她表示,如果能将影像播放运用于大剧院,对于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鱼关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廖华歌给出了一组数据,自2018年3月28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开馆以来,日平均参观人数在300人以上,接待过乡村振兴研讨会、宣传工作(淅川)座谈会、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多个单位的主题党员日活动等。
经过不断努力,鱼关村已在移民历史、移民文化、移民精神、移民教育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和成效。
基于此,她建议,希望可以整合资源,把鱼关村纳入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统筹管理,使移民精神真正起到教育培训作用,从而得以更好地弘扬与传承。(编辑:刘梦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