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复工第一困境——关键性岗位人员缺失
今年年初,虽大部分地区规定的节后复工、复产日期为2月10日,但人员流动受限、疫情反弹隐患等现实问题迭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复工复产难以推进。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47%的参与调查企业在今年3、4月实现员工返岗复工,16%的企业受阻严重,5月后才实现复工。截止9月17日,仍有9%的企业员工未完全到岗。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基础生产力,是推进复工复产快速形成的实际动力,人手不足无疑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痛点。调查显示,超半数企业存在用工短缺、关键性岗位人员缺失问题,位居“复工困难榜单”首位。


半数企业“瘦身”增韧,雇佣行为趋向短期、项目制
在企业内部,疫情加速了由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的改革,在人力资源短缺,资金吃紧的时期,企业开始把组织目标的工作进行科学归类,找出哪些能够外包,哪些需要内部精英团队,让相应的人承担相应的工作。


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疫情期间闲置员工的管理上,超半数企业选择减薪或裁员,以节省人力成本。
1/4企业采用「共享员工」,「直播平台」以3倍增速领跑灵活就业
在对外的招聘方面,面对人手紧缺的燃眉之困,招聘全职员工已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3.2%的企业选择招聘兼职、临时性员工,25.3%的企业借用其他企业的员工,另有少数企业运用AI技术实现人力成本替代。


当复工复产的不确定性撞上用工缺口的矛盾,“共享员工”模式大行其道。据公开报道,盒马鲜生、京东、联想集团等企业都分别采用此项模式。商务部也下发通知,鼓励企业间通过共享员工保就业稳流通。
灵活用工多元发展,招聘需求显著高于传统就业
用工成本低、政策补贴好,使灵活用工形式的在企业端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多重因素叠加下,智联招聘平台的大数据显示,灵活就业的总体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6.4%,而传统就业的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3.8%。


灵活用工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形成以劳务派遣公司为主,以雇佣线下兼职、临时性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会化用工等方式为辅的用工形态。
盘活资源,企业「技能人才」靶向招聘
人是一切资源的核心,只有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才能盘活企业的各类资源,智联招聘《2020雇佣关系趋势报告(二)》中指出,疫情期间,57.7%的企业提高了人才招聘标准,其中,44.4%的企业更看重求职者技能的实用性。在灵活就业岗位的招聘中也不例外,「技能能力」以70.9%的高比例位居企业看重因素的榜首,其次为工作质量因素、工作态度因素。


同时,近6成的受访者表示,灵活就业工作与自身技能较为契合,可以顺利完成工作。职场人利用灵活用工凭“本事”干活,即依托技能寻找到对应的“任务”。
近6成员工规划第二职业 职场单一从属性被弱化
在企业招聘模式的转变下,期待一个人持续稳定工作已不那么现实。互联网平台上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工作岗位,而是拥有多种可供求职者选择的简单零碎的任务。雇佣关系中的自主性吸引职场人在未来规划中作出灵活性调整。如收入可观,有66.5%的受访者愿意选择放弃主业/全职工作。
对于未来自身的就业形态规划中,57.3%的职场人计划在主业之外发展“第二职业”,活用自身专长,3成受访者愿意投身灵活岗位,仅有12.7%的职场人选择专注现有领域。
灵活化办公吸引力大,企业智能化渗入考核机制
「共享员工」模式利用灵活用工、共享经济的创新思维,让员工有事可做、拥有谋生途径,企业也有钱可赚,实现了跨区域、跨工种、跨企业的界限破击。「灵活就业」倾向于劳动者的自我选择,而非被动的就业。



用工形态的灵活性、办公渠道的多样化、工作模式的线上化使员工与企业双方都尝到了灵活化办公的“甜头”。据智联招聘《2020年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弹性工时成为白领们最希望延续的工作模式,选择占比为51.4%,而希望将远程办公日常化的白领有48.2%。
灵活就业低薪群体多,7成职场人心动但仍在观望
但在企业端对灵活就业需求高涨时,求职者的供给需求并未跟上,呈现较大缺口。在智联招聘《2020雇佣关系趋势报告(一)》中已经指出,多种灵活就业形式均呈现需大于求的情况。今年第二季度,灵活就业总体招聘人数同比增速76.4%,而求职人数同比增速仅为11.5%。


新冠疫情带来的职场焦虑的确催化了职场人对灵活就业认可度的提升,但大多职场人处于心动但仍在观望的状态。根据智联招聘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0.1%的受访者付诸于行动,71.3%的职场人表示有所考虑但还未开始。
在灵活就业的时代下,深化雇佣关系的和谐共赢,“信任”的基石作用尤为关键。未来,雇佣关系若完全脱离劳动合同的有形制约,那么“信任”的无形纽带将变得更加不可替代。如何弥补灵活就业的岗位缺陷,经营弱从属关系下的信任纽带,成为好雇主亟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