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揣着200元去北京闯荡 后来他一单生意就赚了90多万
2019-02-22 19:09  点击:11160

  再回忆自己的创业岁月,周强有些怀念。

  20年前,这个初到北京的19岁驻马店小伙,凌晨3点就得起床上班,住一个月40元的“趴趴房”,脚蹬一小时重载1500斤的平板三轮车卖货,吃一个8毛钱的鸡排都高兴……

  再苦再难,咬着牙一路也扛过来了。没有这些辛酸,也不会有现在周强在水果批发业的立足之地。也正是由于和他一样的生意人,敢拼敢干敢吃苦,才会有后来的成就,也才有多姿多彩的郑州商贸业。

  揣着200元钱去北漂,跨出第一步就被社会绊了一跤

  那是1999年,周强19岁,这个卖过烤红薯、摆过地摊、卖过烤羊肉和炒河粉的驻马店上蔡小伙,揣着200元现金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绿皮车。他想闯出一番事业来。

  没想到,刚跨出第一步,社会就结结实实绊了他一个趔趄。坐火车买票花去了50元,在车站被骗走了50元,吃饭用去了50元,到北京后,兜里原先的200元只剩50元。

  他投奔同村的一个叔叔,后者给了他300元。他用掉其中的120元,买了个平板三轮车,在来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开工了,工作是赶早市卖水果。

  头天下午进货,第二天凌晨3点就起床,脚蹬三轮车赶早市,货必须在当天卖完,回到家大概是下午一点。最多时,三轮车能拉1500斤的货,他需要连续蹬一个小时。到了冬天,他改卖大葱、大蒜。一天下来,最高能挣160元。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一直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开业。那个时候,新发地还没商铺,每家划个地块,摆地摊经营。

  早上批发商手里大多会有产品卖不出,他接手后,再转手卖给下游零售商或进货商。行业内称这种人为“倒爷”。

  转折发生在进入新发地的第三年。这年发生了两件事,是他正式闯入水果批发业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临近春节,他认识的一个做水果批发的广东大哥,着急回家过年,但手里还有大量库存。周强听闻后,接手了。转手卖出去后,他净挣了七八千元。再后来,一个做香蕉批发的老板,拉来一批荔枝,愁销路,不会卖。周强为他代卖,卖出去一车收1500元,一天能卖出一两车。

  周强回忆称,这两个事件才算是他正儿八经接触到了水果批发这个行业。

  拿着多年积蓄回河南,超前的眼光让他一单赚了90多万

  2016年对他来说,又是标志性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他拿着北漂多年的积蓄和积攒的经验,回到河南,进驻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

  不单单是经营地址变了,他还在经营思维模式上有了大转变,开始做品牌,注册创立了“佰果轩”这个品牌。

  那个时候,河南的水果批发商还处于蒙眼狂奔状态,仅顾着眼下赚钱,还没有大规模自创品牌的意识。

  周强抢先了一步。这源于超前意识。除此之外,对于生意人来讲,眼光、大胆预判也是干事业必不可少的品质。

  眼光和视野让他打了一个漂亮的开局仗。这是他来万邦后做的第一单生意。他预判那年橘子会大火,提前储备了大量橘子。预言成真,两个月时间里,这单生意帮他赚了90多万元。这一仗真正让他在万邦立住了脚,生意越做越大。

  目前他创立了河南鸿强嘉果轩商贸有限公司,团队人数达到了20多人,有些甚至是从北京一路跟随他8年之久的老搭档。

  对待员工,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对他们好是第一点,让他们吃饱穿好,他们自然对你好。”

  因为跟客户接触,吸烟是一个打交道的媒介,周强所在公司给员工报销烟,而且香烟档次不能低于23元一盒的玉溪。

  对待客户和生意,周强极为看重诚信。有商户卖掺假水果,“上大,下小,中间夹一层草”。他讲究量足,不允许掺水分。

  做生意到底有啥诀窍?他总结说,“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不蒙人、不坑人。”

记者: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兴佳
编辑:河南商报 郭爽
来源: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