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二七纪念塔: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二七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2021-01-26 21:16  点击:13733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郑超 实习生 张晓雨 文/图

1971年,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运动,郑州修建了二七纪念塔,如今,这里已成为郑州的重要地标和名片。

历史深深刻在城市的角落里,精神则永远昂扬在时代的印记中。郑州二七纪念塔,便是这样一个承载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地。

52人被害、300多人受伤……“二七大罢工”震惊中外

走进二七纪念塔,看着眼前陈列的种种资料,记忆迅速被拉回曾经的历史时光。


      1923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普乐园(今郑州二七纪念馆),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工会,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竭力阻挠。

2月2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发表罢工宣言,并提出了五项条件。

2月4日,全总罢工委员会一声令下,全路2万多工人立即停止所有的工作,举行大罢工,使长达12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顿时陷入瘫痪。

2月7日,全路罢工工人遭到军阀的武力镇压。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员、工人领袖林祥谦、高斌、施洋等人英勇就义,最终共有52人被害,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遭到开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惨案,史称“二七大罢工”。

10月15日,短暂恢复的工人运动又遭摧残。郑州铁路工人领袖汪胜友、司文德被残忍杀害,头首悬挂于杆七日。二七纪念塔的连体双塔结构,也正是为纪念缅怀二人而设计。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罢工虽以失败告终,但工人的生命和鲜血激励了全中国的人民不畏艰难,奋起抗争。 

        全年共接待观众86万人次,传承属于郑州的荣耀和自豪

郑州二七纪念馆讲解员樊路瑶介绍,郑州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策源地之一,素有“二七”名城的称号,1971年,在“二七”烈士殉难地建立的二七纪念塔,正是这个英雄城市的象征。

一对年过七旬的夫妻,登上二七纪念塔,站在烈士遗像前,驻足良久:“我们是从洛阳过来的,到了郑州直奔二七塔,就是为了向革命先烈献上敬意。”

二七纪念塔与郑州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二七塔的发展与城市的成长亦是相伴而行。

星移斗转,“二七”旧址犹在,二七纪念塔巍然屹立,周边环境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旧貌变新颜。

环绕二七纪念塔的“二七商圈”,成为郑州最具经济贸易活力的区域之一。迎亚运、迎奥运、迎港澳回归、庆申遗成功……二七纪念塔见证着郑州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步伐。

“在‘二七’工人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不怕牺牲、团结奋斗、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品质。”在郑州二七纪念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庞倩华看来,随着时代发展,二七精神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二七精神既是一种拼搏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也是一种嫉恶如仇的美好品质,“每个人对二七精神的理解都是独特的。”

郑州二七纪念塔,与二七纪念堂、原日本驻郑州领事馆旧址、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北伐战争博物馆、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等近现代文物建筑和优秀建筑,一同由郑州二七纪念馆管理,它们共同组成了郑州市红色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主题博物馆体系。

据统计,郑州二七纪念馆全年共接待观众86万人次;省、市各机关党政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410家,2.4万余人次;为社会各界提供义务讲解服务1100余场次,创历史新高,受到社会各界观众一致好评。

“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与名片,感染着走进它的你、我、他。”庞倩华表示,在这里,有中国工人阶级坚强不屈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每个人的思想之中,通过城市不断跳动着的脉搏,将属于郑州的荣耀和自豪永远传承。(首席编辑 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