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豫菜高质量发展暨阿五创办20周年活动于郑州圆满举办。在现场数百位国内外文化界、餐饮界专家和企业家的见证下,一本关于黄河鲤鱼和豫菜文化的书籍《千年一鱼》正式发布。
全书洋洋洒洒十万字,勾勒了上万年的鲤鱼文化史和豫菜发展史。这是中华餐饮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阐述鲤鱼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鲤鱼文化没有系统阐述的空白,对于鲤鱼文化体系打造、黄河鲤鱼头牌回归以及豫菜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即日起,阿五将对本书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豫菜头牌 之 鱼兮鱼兮奈若何
从四大名鱼之首、朝廷贡品,到走入寻常百姓家,再到最近几十年,黄河鲤鱼命途多舛,甚至几近消失。
和它有同样命运的,还有豫菜。究其因,有工业文明的影响,有商业经济的冲击,豫菜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在等待一个契机,重新焕发荣光。
豫菜头牌 之 鱼兮鱼兮奈若何
逐渐“销声匿迹”的黄河鲤鱼
就在20多年前,很多人发现,这条在黄河中存在了成千上万年的黄河鲤鱼,越来越难见到了。
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期,黄河水域鱼资源还是比较富饶的,像黄河中下游的三门峡、洛阳、郑州及开封等地均有专业捕捞队在黄河里捕鱼。按照当时记录的数据,月捕鱼量在600~1150公斤/船,这些鱼中名声在外的黄河鲤鱼可占总重量的45%~50%;黄河河南段每年就能捕捞黄河鲤15万公斤,多次受到渔业部门的嘉奖。
那时候,人们参与自然的活动还比较少,成就了黄河的渔业大丰收。因为当时捕捞量大,黄河鲤鱼的价格亲民,周边的居民逢年过节都能买到一条尝鲜,并不觉得吃鲤鱼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自此,曾为古代贡品的鲤鱼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一道道以黄河鲤鱼为食材的佳肴多了起来,红烧鲤鱼、煎烧鲤鱼、糖醋鲤鱼焙面等,深受欢迎。
而同样的捕捞队在1981—1982年,使用同样的作业方法,年捕捞的黄河鲤鱼量已经不足1万公斤了,黄河鲤鱼的产量下降严重,年龄与大小均不及往年。黄河内蒙古段和陕西段的捕捞量下降了40%~50%,河南段也下降了20左右,而在山东,野生的黄河鲤鱼基本上已经绝迹。
20世纪90年代左右,一条渔船每年捕捞的黄河鲤鱼量已经不足50公斤。据统计,2007年,黄河鲤鱼的天然捕捞量不足1000公斤。
在20世纪 80年代初,黄河流域沿岸各省区的科研机构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渔业资源调查。调查时发现,单条黄河鲤鱼足足有2.5公斤重,大规格黄河鲤鱼甚至有7~8公斤重。而在 2013年,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对黄河鲤鱼的资源状况再次调查时发现,黄河鲤鱼的最大体重只有1.7公斤,小型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直接反映出了黄河面临的渔业危机:无鱼可捕、生态失衡。曾经走入万家的黄河鲤鱼,可能就连种族都难保全了。
豫菜头牌 之 鱼兮鱼兮奈若何
黄河鲤鱼去哪儿了
吃不到黄河鲤鱼,和当时黄河周边的生态环境、工业发展情况、大坝建立等深度相关。
河流是文明的发源地,工业文明同样离不开河流。黄河沿岸依托便捷的水资源成了工业发展的集聚地。自20世纪80年代始,黄河周边的工厂、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污水、生活废水,以及农田灌溉用水直接排放入河,黄河水质恶化,导致鱼资源锐减。
同时,上游多个水电站拦河而立,影响了鲤鱼的迁移及产卵。更严重的是,自1972年至1999年,黄河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断流22次,1999年后,经过治理,黄河已20多年未断流。
与之相关的还有过度捕捞。正常情况下,野生黄河鲤鱼在2~3岁才能产卵,而20世纪70年代,短短几十年的过度捕捞,使得黄河鲤鱼的数量“入不敷出”。
同时,黄河鲤鱼的品种也经历了变杂。20世纪80年代,鲤鱼引种杂交热引爆全国,黄河的各个支流干流水域,被人们放入了很多杂交鲤鱼。这些鲤鱼不仅影响纯正黄河鲤鱼的品质,还使得河道内黄河鲤种质资源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出现多种混杂鲤鱼,主要表现为体色不一、鳞片杂乱、体型改变等。
“黄河鲤鱼没落,真是太可惜了。”经营黄河金生态鲤鱼的总经理崔菊芳对黄河鲤鱼的没落至今记忆犹新。在她看来,黄河河南段河道开阔、水流相对平缓,沿黄9个省(区)里属河南段的鲤鱼最好吃。
郑州段至开封段是黄河的中下游的分界线。从上中游冲过来的泥沙、水草,长久以来在这个地方积淀。这里土质里头含的东西跟别的地方都不一样,这里的黄河鲤鱼鱼肥肉嫩。而很长一段时间内,河南的市场上,因为缺少正宗的黄河鲤鱼,鲤鱼不仅价格偏低,还几乎没人要。
然而,黄河鲤鱼并不会就此真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