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电子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
城市

小城故事多:年轻人在县城“玩泥巴”,成600万粉非遗“大网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24  浏览次数:18923
核心提示:古黄河浩浩汤汤,从河南浚县绕过,厚厚的泥沙沉积,将故事伏笔千里。夏日午后,豫北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泥巴哥朱付军正在给他的泥塑作品排戏。腾腾腾腾、腾腾腾腾他在直播间里展示的拖拉机运转灵活,还配以生动配音。这样鲜活的剧情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翔

古黄河浩浩汤汤,从河南浚县绕过,厚厚的泥沙沉积,将故事伏笔千里。

夏日午后,豫北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泥巴哥”朱付军正在给他的泥塑作品“排戏”。“腾腾腾腾、腾腾腾腾……”他在直播间里展示的“拖拉机”运转灵活,还配以生动配音。这样鲜活的剧情,在“泥巴哥”的剧场里不停上演着。

图片1
▲ 非遗传承人“泥巴哥”在快手上的视频播放量已超过30亿次

给非遗泥塑“画龙点睛” 85后小伙走出传承新路

浚县泥塑,又叫“泥咕咕”,原材料取自黄河胶泥,工艺复杂,历史悠久,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项传统艺术在新一代年轻人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乡村与童趣,是85后非遗传承人朱付军创作灵感的两大源泉。

“我们把《山海经》里描述的麒麟被做成了茶宠;这个履带式推土机也是用泥巴做的,有400多个零部件……”朱付军介绍,通过搭建童年时期的乡村场景,结合年轻人的审美大胆创新,他把泥塑做得更有趣味,也在6年内在快手平台吸引了600万粉丝,累计视频播放量超过30亿次。

“我做泥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爷爷奶奶。”在他的记忆中,儿时家乡做泥塑的氛围很浓,农闲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泥塑玩具,等到正月拿到庙会上售卖。在耳濡目染下,很多小孩都能“比样画葫芦”。他希望能把这份记忆中的童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他家乡的非遗。

图片2
▲ “泥巴哥”用定格动画演绎泥塑作品

为了让作品更有观赏性和表现力,朱付军让泥塑作品“参演”短剧、经典影视剧。他发布的“奥特曼打怪兽”“葫芦娃大战蛇精”“猫和老鼠”等,让孩子们找到了“追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还推出了“寓教于乐”科普作品,如泥塑消防小剧场、野外烧烤的隐患等。此外,他利用“定格动画”的拍摄技术让泥塑“动起来”,也成为了加分项。

  而这份努力,也让他收获满满。朱付军介绍,他们推出的泥塑人物系列“泥二代”“淘气包小神兽”系列作品,在今年4月份进入了河南非遗产品销售榜单的前10名。而快手在6月发布的《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也显示,他的“泥巴战舰发射”短视频播放量达3160万,登上“年轻人爱看的非遗视频TOP2”。此外,他还被邀请参加快手6月的“非遗妙会”直播活动,仅单场直播的观看量就超过了100万人次。

农村小伙拿到逆袭“剧本” 带领乡亲发家致富


事实上,朱付军的事业开局,并不如意。

做过保安,当过电焊工,干过工地……在20出头的年纪,他原本只想平淡地做个“打工人”,然而2017年的一次意外,让他腿部骨折,难以再干体力劳动。

逆境求生的他,迷茫间想到了儿时的手艺——捏泥巴。彼时,家乡传统的泥咕咕也遇到了销售渠道单一、市场需求量也小、缺少年轻传承人的难题。这个不得志的青年,在命运流转间,重拾起家乡的非遗泥咕咕。

2018年10月,他在快手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作品“泥塑拖拉机”,不承想第一条视频就爆火,播放量达到千万。

“趁着热度,我又做了各种类型的泥巴车子,陆陆续续拍成短视频。仅仅20多天,竟积累了几十万粉丝。”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朱付军表示,生活一下有了光亮。11月,他开启了第一场直播,把村里手艺人制作的200多套泥塑作品搬到网络销售。“上架不到2分钟就销售一空,这让我感受到互联网平台强大的‘带货’能力。”

图片3
▲ “泥巴哥”帮助乡亲们在快手销售的泥塑作品已超过20万件

短视频与直播,在短短一个月内给予这位县城年轻人两次深深的震撼,深刻扭转了他的事业方向,更为这个偏远的豫北县城,带了冲击与活力。

“粉丝涨到100多万时,不少知名电商、游戏商家通过平台找到我们拍广告。”朱付军表示,将商业内容创意植入到泥塑短视频中,打开了一条除了销售泥塑作品之外的创收新路,也让他稳健走上了短视频致富之路。

乘着直播经济的春风,“泥巴哥”不仅自己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还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更将传承千年的浚县非遗“泥咕咕”手艺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截至目前,“泥巴哥”帮助乡亲们在快手平台销售的泥塑作品,已超过20万件。

年轻人返回县城 小城非遗绽放新活力


小城也有致富机遇。“泥巴哥”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续写小城创业故事。

“出去打工是无奈之举,返乡创业是人心所向。”朱付军介绍,他们团队的核心成员,之前也是在工厂里打工,后来他组建团队,大家就一起加入进来。5名核心成员中有4名“80后”,1名“90后”。泥塑制作、脚本构思、拍摄剪辑,大家各司其职,都把做好泥塑技艺的传承当成自己的事业。

朱付军认为,新的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只有让更多人知道,才能更好地传承。

如今,做泥塑、拍短视频、搞直播,成为当地乡亲们的“创业三件套”,泥塑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有了新出路。很多年轻人还开设了泥塑培训班,全国的泥塑爱好者赶赴浚县学习手艺,泥塑培训教学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如此,浚县的泥塑作品还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展览会,逐渐声名远扬。

图片4
▲ “泥巴哥”团队聚集了一批返乡传承非遗的年轻人

对非遗产业,最有效的保护形式就是让它登上舞台,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对非遗艺人最大的保护,就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手艺,获得不错的收益。《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去年快手非遗创作者人均总收入同比增长55%,最高全年收入超800万,短视频与直播让传承人靠自身技能实现劳有所获,体面地“活”在当下。

谈及未来的商业化构想,朱付军坦言,要把握互联网的风口和趋势,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去创新,“比如,我们制作出了泥塑茶具、酒具、茶宠、香插、浴缸配饰等。”此外,朱付军还计划重点推出线上泥塑课程并配套材料包,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泥塑技艺进一步普及。

像“泥巴哥”一样回乡传承非遗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快手数据显示,有超过七成非遗创作者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不再局限于地域和展示方式,回到县城的年轻人,正在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也让小城焕发出新活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商报社 技术支持:顶端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备案号:豫ICP备18039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