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有病毒,他处处戴手套;担心复学后学习跟不上,她烦躁苦闷拒绝语言交流;害怕复学后失去父母保护,她头疼头晕多次就诊……
随着大中小学的全面复课,不少学生却在家长陪伴下,走进心理门诊。
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全国各大中小学已经陆续返校复学。但近期,综合医院心理医学科及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学生患者也越来越多。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门诊,一天就诊的青少年可达四五十例!有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担心从“线上”转为“线下”学习跟不上;有的是长期宅在家里懒散惯了回校不适应;有的是担心病毒加上戴着口罩上课产生不适感。
层出不穷的“复学心理病”有些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如不及时干预和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如何敏锐发现征兆并及时帮助孩子们摆脱“心魔”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学科专家为您支招。
心理门诊的小学生大学生们
12岁的小静(化名)戴着彩色的口罩、棒球帽,低着头走进心理测评。她默默坐在椅子上,沉默而瘦弱。面对心理治疗师常淑莹的询问,她只用点头和摇头来回答。“孩子,希望你能用言语来回答我,我怕会理解错你的意思。也希望你能抬起头来。”常淑莹柔声说。小静缓缓抬起头,只见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黯淡无光,面容写满难过。她的眼眶慢慢蓄满泪水,顺着脸庞往下流。她说,自己对以前喜欢的事不再感兴趣,上网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妈妈经常因为她学习效率低而责备,她越发觉得自己不行。特别痛苦时还会划伤自己。随着开学的临近,她感觉到心慌气短,担心回到学校学习跟不上,同学老师嘲笑,父母责骂。
高三学生轩宇(化名)则是个高大帅气的男孩,穿着牛仔裤、运动鞋,背着双肩包的他,看上去充满活力。然而,他却担心医院的椅子,不敢落座,直到常淑莹当着他的面把椅子重新消毒擦拭后,他才敢半坐下。他说,最近压力比较大,想到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特别紧张、焦虑,经常心烦失眠,已经出现脱发症状,还常对父母、同学发脾气。学习效率低,反复检查作业,反复洗手,反复关门。检查完后,当常淑莹给他递报告时,他戴上一次性手套接过报告。
8岁的惠惠(化名),不安全感比轩宇更强烈。她每天感到头疼头晕,父母带她到儿科就诊,检查结果却表明一切正常。她特别害怕到医院,害怕到街上人多的地方,害怕回到学校。原来,惠惠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是某单位的管理层,平时父母甚少陪伴。疫情期间,爸爸妈妈每天的陪伴让惠惠很有安全感,她害怕复学后父母又像以前一样,不能陪伴和保护自己。
当出现这些心理问题赶紧看医生
常淑莹说,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有父母的陪伴爱护,上网课的形式主要靠自觉,外在压力不大。孩子整体处于放松状态。即使有对学习成绩的紧张担心,但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表现并不明显。当面临复学时,需要从家走向学校,从一个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的环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出现持续的烦躁情绪。宅家期间不少学生养成了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返校复学后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紧张、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拉大。面对老师的提问、检查,频繁的测验和考试,内心会特别紧张、害怕和自卑,从而出现心慌、胸闷、出汗、头痛头晕、胃疼、全身乏力及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夜间容易惊醒、多梦及早醒),他们需要有一个自我调节适应的“心理缓冲期”。
其次是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这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返校后疫情已经结束,对学校严格的防疫措施产生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和管理不上心,甚至会对抗。也有的学生看到同学们和老师们都佩戴口罩,校园浓郁的防疫宣传氛围、设施和晨检午检措施,会产生紧张、害怕和恐慌,不敢与同学交往,或者交往后出现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及强迫症状等。
另外,复学后每个学生都要戴口罩,他们成了“蒙面大侠”,看不到彼此真面目,也不能近距离交流和沟通,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会伴随内心的不适感、孤独感和无助感,长此以往还会引发社交障碍。还有的学生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这是由于宅家期间,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家长们过于看重学习。返校复学后,担心学习跟不上,达不到家长的期待,会出现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都不再感兴趣,甚至莫名流泪、无助和无望等。如果这些情况得不到不到有效疏导,孩子可能会出现厌学、极端情绪,甚至自我伤害。
针对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心理调适。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多观察孩子在家和学校的情绪、行为和身体反应,发现上述症状,要给予引导和心理调适,必要时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掌握几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
常淑莹说,老师和家长也可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缓解焦虑、发泄负性情绪。
认知调整法
可以让老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或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经过反省发现原来自己的某些想法或看待事物的方式产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建立理性、积极的认知模式。
要让学生了解情绪ABC理论,明确心理压力的大小和心理问题严重与否(即C)与压力源刺激事件本身(即A)无关,而是取决于个人面对压力源时事件的想法和信念应对策略(即B)。
大部分孩子遇到问题就会习惯性地往糟糕的方面去想,可以运用负性思维检测的方法来引导。即每天做一个简单的睡前日记,还原白天发生的一件事件,再跳出自己的角色,换一个角色,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两个角色对话……这样持续2个月,慢慢会出现一个新的思维可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安全岛技术
这是一种用想象法改善自己情绪的心理学稳定化技术,当压力造成负面情绪时,找到一个内心的世外桃源的地方暂避一时。
每天临睡前或者起床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去了一个海滩上,把沙子垒高,做出一个行军床,然后自己躺在上面,听着海鸥在你上方盘旋,听着海水的声音……这是属于你自己的安全岛,不允许其他人或其他动物(除海鸥外)来到你的世界。感受这个只属于你的安全岛,也可以用森林来代替,用树叶树枝垒高做出行军床,享受森林里的鸟语花香。
蝴蝶拍技术
好像我们在自己拥抱自己、安慰自己,可以促进使心理和躯体恢复和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个练习,是对身体进行双侧刺激,促进信息加工,激活副交感神经,从而使我们的情绪稳定、获得安全感、愉悦感。这种技术操作简单,每次只需要5分钟。做一个深呼吸,双手交叉放两边或者上臂肩膀上,自己拍自己肩旁,每秒一次,左右交替,像哄小宝宝睡觉那样。
负性情绪渲泄法
这是一种呼吸放松法,让人们主动调节呼吸的深度和频率,可以有效放松绷紧的神经,舒缓焦虑的心情。深呼吸之所以有这样大的作用,在于正常人每次吸进与呼出的气体量只有400~500毫升,而做一次最深的呼吸,男性可达到3500毫升,女性可达到2500毫升,相当于通常吸气的8倍,从而使生命获得大量的能源。
深深吸口气,然后发“1”的音,一直坚持到需要换气时停下,深吸一口气,继续发“1”,连续5~10次,发完之后,会感觉到全身放松、心情舒畅。也可回到卧室,摔打枕头,发泄负性情绪。在心里倒数10个数字“ 10 9 8 7……”(1秒钟1个数字)目的实际是为了提醒自己控制情绪,不要冲动;如果还是很生气,重复一遍。
心理保健操
这是肌肉放松与深呼吸相结合的放松方法。当人们心情紧张时,不仅“情绪”紧张、恐惧、害怕,而且全身肌肉也会变得沉重僵硬;但当紧张情绪松弛后,沉重僵硬的肌肉也可通过其他各种形式松弛下来。基于以上原理,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法就是训练个体能随意放松全身肌肉,以达到随意控制全身肌肉的紧张程度,保持心情平静,缓解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目的。
每天1-2次,一次5-8分钟,能有效减轻焦虑,可持续做一两个月。坐在凳子上,身体挺直,与大腿成90度,两脚踏在地板上,小腿与大腿成90度,双手向下覆盖在膝盖上,头微微低下。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用鼻子深深吸气,可微微张开嘴辅助吸气。但吐气时嘴巴闭紧,必须从鼻子慢慢地吐气,同时默念一,一直呼出所有气体,感受温差体验,吸气凉飕飕的,呼气暖呼呼的。
当然,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帮助,也是他们战胜心理问题的有力武器。开学后,让孩子们对前一段的学习、生活做个总结,制定近期和远期学习计划,做好时间管理,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复学后的生活。
也可通过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线上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