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
蛙纹是仰韶文化的传统彩陶纹饰,从仰韶文化的早期一直到中后期。蛙纹早期是写实的、生动的、形象多样化的,后来逐步走向图案化、格律化、规范化。历经三千多年,在经历了由整体到局部、由繁到简、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变化和传承,最后形成“人形蛙纹”的拟蛙纹饰。
蛙纹在许多文物遗存上都留下了踪迹,除彩陶外,像岩画、帛画、青铜器、瓦当、画像石、金银器以及现代民间艺术的剪纸、刺绣艺术品等载体之中,都始终贯穿着这一源自原始美术的母题。显然蛙图腾是演绎中国文化艺术中神性与人性的典型代表,是我们赞叹的艺术图式,具有亘古不变的审美价值。
仰韶美器:蛙纹彩陶罐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纹是中国最早的大规模几何图案创作,这些图案不仅昭示出中国早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种次序和规律。同时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这一时期的图案几乎奠定了以后图案发展的大部分规则,如常见的二方连缀带状装饰、四方连缀散点装饰,以及图案中的对称法则、均衡法则、对比法则、变化统一的法则,单独纹样、复合纹样的创作,点、线、面和黑、白、灰的合理运用,等等,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图案装饰史上的一个高峰。
蛙纹彩陶罐,是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纹样中的代表性器物。彩陶器泥质黄陶,侈口,平底,短颈,鼓腹,罐口至腹部以红、黑彩绘人蛙合形纹。色彩鲜艳,整个彩陶罐胎质细腻,器形庄重大气,纹饰简洁而抽象。彩陶图案中的蛙和人的形态特征融合在一起,脱离了现实蛙的体态,肢节和蛙蹼被保留并夸张,具有波动、反复勾连等符号特征。
专家点评
随着蛙纹彩陶的不断发现,考古界和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对仰韶文化蛙纹纹样的研究也愈来愈予以重视。对于蛙纹出现及流行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图腾崇拜、月神崇拜、生殖崇拜和对人类自身的崇拜等观点。
著名的仰韶文化名家严文明先生认为,“鸟纹与蛙纹作为一对彩陶纹饰的母题,公元前五千年前就已出现,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承下来,说明它与一个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信仰相联系。仰韶早期的鸟纹和蛙纹,以及中晚期的拟蛙纹、拟日纹,都是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崇拜在彩陶花纹上的体现。”
考古专家石兴邦先生根据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认为,“仰韶彩陶中的动物纹样有80%以上是作为氏族的图腾标志的,蛙纹当然也不例外。蛙类纹饰因其深刻的内涵与象征性,蕴含着仰韶先民重要的遗传信息,也是最初宗教观念的流露。”(河南商报记者刘开银)